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高 峰:企业的劳动力供需由谁决定
//www.workercn.cn2014-05-16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人指责新生代年轻人,“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都是他们比较的要素,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他们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被解读成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招工难,站在企业的角度当然是一件坏事,但换作工人的视角,实际上是一件大好事。年轻人很挑,这看起来是一种态度和观念问题,其实对接着一种新的现实、地位和实力。如果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打工者还跟以前一样招之即来,企业不把劳动者当人看,经济发展推不动社会进步,那发展到底有多大意义?“招工难”,对应着中国人境遇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企业“招工易”是一种什么情形?企业一呼百应,工人低工资、长年累月加班加点,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企业手中。但劳动者做牛做马,相对于企业没有任何谈判能力,也不能联合起来开展集体谈判。企业从中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并且赚到了大钱,但归结到人这个根本,可谓乏善可陈。

  当然,企业招不到工人,我们也不能把它不当回事,必须想办法予以解决。只有企业好,劳动者才有好日子过。中国的制造业如果垮掉,大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把劳动者从他们的“藏身处”轰出来,逼他们到企业去应聘做工。对劳动者进行道德谴责,本身就不够道德,于解决问题更无助益。

  企业昨日“招工易”、今日“招工难”,不过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现实的反映,也受到价格杠杆的反作用。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必定挑三拣四。劳动力求大于供,工人反过来可以待价而沽。这是市场法则,当初工人只能顺应它,现在企业也只能直面现实。

  企业有两张牌可打:一是提高员工工资和其他待遇,二是减少用工。前者是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把待价而沽的劳动力高价买进来;后者未必是压缩生产规模,可以实施产业升级,技术密集替代劳动密集。两张牌可以择其一张而打之,也可以兼而用之,总之是运用市场机制。

  现在很多地方听说企业招工难以后,政府就着急起来,忙着“亲自”帮企业招兵买马,据说有的地方甚至派公务员暂代企业员工之缺。表面上看,这是“政府急企业所急”,其实是政府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本质上是瞎掺和,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很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信号。

  在德国,企业花大价钱把学徒送到职业学院培训数年,已经注定了员工与企业命运与共;在日本,企业许诺员工铁饭碗,员工回报对企业的忠诚。相比之下,国内有些企业与劳动者俨然露水夫妻,注定双方都只有短期行为。

  正因为只有短期行为,打工者无意制造世界一流产品,而企业也只能停留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

  工人帮企业赚钱,而企业也要给劳动者高工资,这是一种互惠互利一起面向未来的关系。

  中国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就别站在那里埋怨“招工难”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