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天曝出两则让人遗憾的新闻:27岁的丽江导游,说了一句“我早上5点钟起来,太累了”之后,猝死在景区。40岁的北京公交司机,一脚刹车后倒在了941路公交车上。事后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
看报道得知,两个人的工作状态都挺累。导游连续多天带团,早上5点就得起,舟车劳顿还得操心一团人的行程;公交司机从4月底到5月中旬,连续上了22天班,中间只休息了一天。
猝死是极端事件,但背后折射着普遍性。不信,向身边人打听去,谁没有喊累的时候?或多或少,谁没有过劳的体验?
辛苦背后有宏阔的社会背景。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释放出经济活力,努力工作会给人带来丰厚回报,回报又形成继续努力的激励。越工作,个人劳动力价值越得到提升,工作机会也就越多,对自己未来的预期越高大上。大众工作伦理于是形成:能吃苦最光荣,多加班是好汉,好日子永远在未来!
回顾世界经济史,许多国家经济崛起时,都有这样的阶段。市场活力充盈,人们勤奋而节俭,以尽力工作为美德。
这样的工作观当然不可轻弃。然而,却必须补充。社会不仅有经济这个单一维度,过度劳累不仅影响国民健康,而且影响幸福感和获得感。
还是举例说明吧。身边好些朋友,生命是单向的,就是工作、挣钱。一提要注意身体、抽空去锻炼,他答:你看我工作忙得,哪有那闲心?上学时候经常在一起开个读书会的朋友,电话问问最近读什么书,回答是:你还是问我炒哪个股吧!没有空读书啊……工作成了一块顶天立地的石头,占满了生活空间,再不给身心留下别的突破口。肥胖率走高,阅读率走低,大家风尘仆仆,疲惫紧张。
在个人层面,应该更新观念。敬业、拼搏,但也要张弛有度、控制节奏,让一味加码加速的状态变得更匀速、更从容。人生如同跑马拉松,每一阶段都拔足狂奔并不能持久,匀称发力才有助于取得好成绩。
在社会层面,要用一些制度设计来引导。比如,兰州前不久出台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休年假不给补贴,不安排休假的单位,限期整改。用制度去保障休息权,这开了个好头。
我们将来的发展,需要的不是蚁群式的低端劳动者,而是身心饱满的劳动者,以带来新的人口红利。
劳累过度猝死是社会之痛 2009-12-01 |
广州日报:“沉尸葬母”呼唤社会救助破局 2008-11-30 |
广州日报:“沉尸葬母”呼唤社会救助破局 2008-11-30 |
数字点击 2012-05-24 |
雷泓霈:“薪有余而力不足”呼唤慢品格 2012-05-31 |
堂吉伟德:职场可打拼但不可“用命拼” 2015-04-08 |
吴杭民:愿猝死事件推动工伤认定变革 2015-04-15 |
雅 婷:猝死悲剧呼唤新工作观 2015-05-21 |
新华网:不想成加班猝死的“炮灰” 2009-04-02 |
新华网:不想成加班猝死的“炮灰” 2009-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