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招工难”折射社会经济发展变迁
江德斌
//www.workercn.cn2016-02-24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节后,多地相继爆出企业“招工难”。随着许多劳务输出大省,特别是中国西部省份经济不断发展,一些打工者选择就地发展,不再节后外出打工。致使许多外地企业月薪4000元都难招到人!外来务工人员减少,在东部沿海很普遍,而一些务工者也不再将就,不仅要求待遇福利环境,进入跳槽季还会挑工作。(据2月23日中新网)

  近些年来,“招工难”几乎每年都在说,特别是新年伊始,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减少,又恰逢跳槽季,务工人员跳槽比例加大,亦是导致企业“招工难”的因素。其实,“招工难”只是劳动力市场的表象,背后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迁,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用工管理制度不再适宜,到了需要改变的新拐点。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招工难”似乎每年都在上演,而且每年都愈发紧张,于是就不断抱怨,希望政府、社会能够帮助解决“用工荒”的问题。而各地政府也费尽心思,每年都在布置招工任务,出台各种用工优惠政策,引导劳动力进入市场,却只能救急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究其原因,则是低廉的人口红利终结,老一代的农民工逐步退回农村,新生代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外出务工群体的主力军。而他们的成长阶段与上一代有很大差异,不再只是埋头打工挣钱,有更多的自主要求,体现在收入、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发展前景等方面,但很多企业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则就形成了落差,难以满足新生代劳动者的需求。

  现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务工主体,他们追求精神享受,渴求平等权利,希望能够融入城市,而不愿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地方政府对此虽然有关注,也在做相应对策,但是步伐还不够快,依然存在着种种制度性障碍,如户籍、教育、养老、医疗保障,等等,仍然设置了许多门槛,挡住了务工者成为市民的道路。

  无限低廉的用工时代已经结束,如今步入人工成本逐步上升的阶段。劳务市场也在不断推高工资水准,越是技术性工种,工资上涨压力越大。部分企业开始主动采取机器人替代人工,也加剧了普通工种的压减,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高。“招工难”也就成为两极分化,普通工种因收入低、环境恶劣没有人愿意做,技术工种要求高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则凸显劳动力市场面临人才结构调整之困。

  而且,现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在逐渐跟上,家乡就业环境改善,生活成本较低,加上政府在鼓励“双创”,部分年轻人在外学到经验,也想留在家乡自主创业,不愿意再去外面漂泊。

  可见,“招工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能单纯用工资高低来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拨开迷雾看清真相。而要解决“招工难”问题,就需多管齐下,打破制约人口流动的社会制度,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打造公平的用工模式,让劳动力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