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然它是客观存在,且新职业大有发展前景,就不能无视,也无法回避问题,唯有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它纳入法定管理范围之内。
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运营师,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收纳师、日式精搬师、专业犬类摄影师……近年来,五花八门的新职业层出不穷,仅今年4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就公布了13个高端且小众的新职业。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生活服务类新职业在不断涌现,令许多中老年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就业、创业,成就自己。
怎样看待这一社会现象?如何处置伴随新职业产生的新问题?既是政府劳动管理部门的课题,更是从业者及相关者不能不面对的现实。
我们应该认识,越来越多新职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它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用户需求越来越细化,由此催生了新的职业机会;而新职业带来的用户体验提升和消费品质升级,又反过来刺激新的需求,形成了社会需求与职业创新的循坏提升。另一方面,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也有足够大的消费市场来支撑人们尝试更多职业选择的可能性。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产生了与此相关的职业需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增速大大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可以说,新职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与吸纳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承认,从传统职业到新兴职业的大量涌现,是年轻一代对传统个人发展路径的突破。年轻人开始寻求颠覆传统的自我发展路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持久动力。实践证明,新职业让年轻一代创造出更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营造了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我们还必须看到,伴随着新职业的涌现,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譬如,新职业从业者不稳定的就业状态、劳动权益保障的不足、超时工作情况的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新职业的发展,更会损害从业者的权益,甚至带来社会问题。
由于新职业大多高端且小众,很少成规模的组织架构,许多从业者或单打独斗,或频频“跳槽”,常常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既没有固定的劳动合同,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而劳动争议和失业、医疗、养老又都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年轻人,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这些问题不能不考虑周全。
据美团点评发布的《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显示,近3成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对于年轻人来说,短时间超时劳动或可承受,长此以往则完全可能造成损害,引发劳动争议,那时面对没有劳动合同,没有法定保障,将如何处置?与此相关者不能不未雨绸缪。
新职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然它是客观存在,且新职业大有发展前景,就不能无视,也无法回避问题,唯有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它纳入法定管理范围之内。未雨绸缪是主动的积极态度,若等问题严重再去解决那就被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