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对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突破,一个革新,不仅有利于求学者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之日后求职、就业的路径更广阔、通畅,而且有利于在职职工灵活安排学习,积累式提升技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升温,事关职工素质的职业教育、技能提升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种新途径、新模式的探索也在进行和丰富中。《工人日报》报道,河南省政府日前一项关于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正在该省全面推开的“学分银行”职业教育技能提升模式,有望在今后的全省职业教育建设过程中加速推进,以此打通职工群众的学历、技能、就业通道。
从报道看,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存储”“通兑”的管理和使用模式。它允许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使学习者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换算成一定的“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的个人账户,累积到规定学分后,即可以“兑换”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而打通求职就业、职业发展通道。
“学分银行”对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突破,一个革新,不仅有利于求学者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之日后求职、就业的路径更广阔、通畅,而且有利于在职职工灵活安排学习,积累式提升技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有规定的专业设置,规定的课程安排,规定的学期学时,而且上课、考试往往都是统一的,这些规定固然可以使教学活动“井井有条”,但对于那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多方面兴趣的学习者,以及无法脱产,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在职职工来说,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束缚或限制,不利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影响他们的求职就业或职业技能提升。
在“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者可以不按常规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时间、地点可以自行安排,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也可以自选。(出于兴趣或需要的学习,更容易产生好的效果)还可以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那样,按一定规则对取得的学习“财富”进行管理,不仅“学分”可追溯、可积累,还可以通过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对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这就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拓宽了通道,势必受到广大求学者,特别是在职学习者的欢迎。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现有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在职业教育日益重要起来的今天,不仅年轻人需要接受就业前的相关教育,而且面对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在职职工也需要不断学习。此外,越来越多的地方从实际出发,把农民工、退役军人纳入了职业教育范围,扩大了求学群体,普及式、终身制教育更成为迫切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学分银行”模式可望成为满足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
“学分银行”模式提供了打通学历、技能、就业通道的可能,但不等于一定实现预期效果,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提供更多的切实保障。“学分制”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上体现了灵活,但学习效果的要求不能降低,考核必须严格。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都需要及时跟进,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