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高 路:孩子跟谁姓,真不用政府来管
//www.workercn.cn2014-08-05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孩子随母姓,奖励1000元”,这不是某位女权斗士的心血来潮,而是安徽省长丰县的最新举措。长丰县在几个乡镇试点,对随母姓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用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固定,从而慢慢淡化父姓意识,淡化传宗接代意识,推进性别平等。

  我们理解长丰县的做法是在表达对母亲的尊重。家族血脉某种程度上说是通过姓氏的方式代代相传的,基因的延续是一种繁殖本能,有排它性和自我标记性,这里面自然是有自私成分的。随父姓是夫权社会的一种产物,某种程度上说体现的是男权社会的意志,这点没有争议。

  过去的几千年里,母亲的权利很少能在姓名中得到体现,比如曹姓的可以往前一千多年追溯曹操这个祖先,为身为一代枭雄的后代而激动不已,但这一千多年里,那些属于母亲的荣耀还有谁知道,还有谁关心呢?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问题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姓,要么随爹要么随妈,如果认定这是件先天就存在不公平的事,那么随哪个姓都是有问题的;随谁的姓,对对方来说都不公平。当然也有人尝试把父母双方的姓都放入名字之中,这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严格说它还是打破了姓氏传统,也让名字陷入不确定性的组合之中,成为一种不美观的东西。何况,这种印记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就消失了,父亲赵钱,母亲孙李,到了第三代要么是赵孙要么是孙赵,你不可能在有限的姓名之中放进去无限的家族传承。

  不是每个传统都没有积极意义的。名字说到底只是一个符号,现代社会还有几个人在为自己先祖的事耿耿于怀呢?还有几个人拿着祖先的姓氏到处夸耀的?你自己可能会为继承了一个伟大的姓氏沾沾自喜,但别人不会太当回事的,也不会因为这一点你就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特权。纠缠于这种公平的问题没有意义。随父姓虽然是父权社会的产物,但这种标记个人出身由来的方式多年来已经成为文明和秩序的一部分,它原始的功能却退化了。

  其实,抛开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执着于姓氏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传宗接代的观念在作祟。姓父姓是传宗接代,姓母姓难道就不是吗?这里面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方面,放在古代,姓名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引起争议,除了父权思想的主宰;另一方面,一家经常有好几个孩子,传承的问题并不明显,但是在现在只有一两个孩子的情况下,传承就变成一件敏感的事。姓谁姓的问题引发了很多家庭激烈的争吵,这种对命名权的争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维的延续,与性别平等无关。

  社会维持一种随姓原则,也有利于管理,避免混乱,姓名毕竟是识别彼此不同、血源关系亲疏最直观的证据。我们实在没有改变这种约定俗成的必要。这不但徒劳,也很无聊。1000元的奖励当作顺水人情送一送无伤大雅,但标榜出改变性别平等的巨大意义,这是不是也太廉价了点?跟谁姓这种事还是留给家庭自己选择吧,我们理应尊重每位父母的选择,但实在没有必要把它当成推进性别平等的一种方式。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进步意义,那么这种选择权的自由和社会的宽容才是进步本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