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车这种事,真的是不能强求啊,有的人天生就不适合开车。你决定不学了,我也放心了。”近日,湖北武汉市某驾校的张校长,握着网友王女士的手,松了一口气。从2001年开始,王女士在这所驾校学车14年,仍然没有拿到驾照,最终选择放弃。(4月22日《楚天都市报》)
伴随着消费结构由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过渡,汽车进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驾照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资格认证,其初衷就是为了保障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一旦放任“马路杀手”,交通安全就会脆弱不堪,增添安全风险。就此而言,严苛、审慎地进行驾照资格认定,就是对公众的切身利益负责,追求的是一种公共的价值理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拿到驾照的时间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三五年:“学车14年未拿驾照”尽管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以鲜活、生动的案例说明:学车的人群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不同的人们存在着诸多差异;学车也不是一个“只要愿意就能做到”的事情,也和一个人的方向感、接受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
只有将“能力视角”融入价值观念之中,公众和驾校才能更好地面对“不适合开车”的小概率事件。对于学车者来说,放弃自己并不胜任的事情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源于一种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对于驾校来说,婉拒“不合适开车”的学员尽管会让利益受损,却守卫了价值理性——只有驾校把好“第一道关”,交通安全事故才会从源头减少。
在一个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学车14年未拿驾照”的难能可贵,还在于王女士和驾校对良知的坚守。规则意识的缺失、公共精神的淡漠,让“钻空子”的投机主义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年来,“驾校腐败”不断进入公众视线,一个“不合适开车”的人,也可以通过作伪的手段来拿驾照。
学车者和驾校通过利益交换,前者拿到了驾照,后者“荷包鼓鼓”;看似双赢的格局,却给公共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14年坚持选择同一所驾校,“屡败屡战”的王女士并没有通过非常规、非制度化手段来牟取驾校“照顾”;面对“最老学员”,驾校并没有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来消除“麻烦”,而是坚持程序正义;换言之,正是有了王女士和驾校对价值理性和良知的坚持,“学车14年未拿驾照”才会上演。
有安全、有品质的公共生活,既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伸展,也离不开公众对价值理性和良知的守卫。明知有所谓的捷径可走,明知有所谓的空子可钻,却不为所动,保持对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尊重和敬畏,正是“学车14年未拿驾照”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语出今人 2011-11-08 |
汇聚社会正能量 2013-03-08 |
杨朝清:“诚信哥”以互惠式交换呵护契约精神 2013-03-29 |
车祸围观者只顾发微博? 2013-07-10 |
快评论 2013-08-16 |
孕妇见义勇为后果沉重应予反思 2013-11-01 |
限号离婚,徒劳无益 2014-08-18 |
农村早婚折射社会发展失衡困境 2014-12-02 |
来论 2014-12-17 |
观点PK 2015-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