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福建泉州一位70岁的老人因公交车坐过站,司机又不同意中途停车而殴打司机,老人被治安拘留7日。7月1日,因对航班延误不满,登机后,汪某等3人未按自己登机牌上的座位号入座,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这类现象呈现出一个共同点,即“有理的自负”。如公共交通工具上,为老人让座是一直被倡导的公德之举,但一些老人将让座视为强制行为,动辄对不让座者实施暴力,就显然有违道德的自觉性和相互性。
当下,公众个体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人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这是好事。但很多时候,所谓的个人权利意识,也往往显得随心所欲。在当下的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公共辩论中,都不乏这类偏颇。
论及这一现象的发生缘由,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公共意识、公民素养不足的例证。在笔者看来,这类现象的生成,或许还有一种群体性补偿心理在作祟。过去,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权利保障上,我们都经历了极端的年代。现在许多人腰包鼓起来了,权利意识也开始萌芽,自然会去寻求一种地位与权利的补偿。
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弱势心理的作用。在各种论坛里,有关弱势群体的帖子常常应者云集,充分证明了这一心理的普遍性。在这一心理主导之下,每个人其实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当一个人的表现要完全视外界情况而定时,自律也就很难形成。所有的公共表现,也将异化为“实用主义”式的趋利避害。这也能解释,为何从社交工具到现实生活,我们的情绪往往最容易被一则很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新闻”挑动。
陈丹青曾回忆自己初到美国时的惊讶:“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所谓‘没受过欺负的脸’,我的理解,一方面是自信;另一方面是在独立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公共规则的恪守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里有一个值得揣摩的现象是,我们往往发现,在国内不遵守规则的国人在国外倒是习惯了排队,其中社会文明的规训作用当然不可或缺,但我有所怀疑的是,这依然不过是一种更文明形式的‘实用主义’。因为在国外‘习得’的这一文明训练,似乎并没有被带回国。”
弱势心理的根源,仍是源自一种深度的不安全感和自身角色意识的欠缺。人们不能肯定,假如自己不“从众”,选择成为守护规则的少数人,是否会成为不吃亏的那一个?也因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意识,羞耻心变得可有可无,也就很难有意识地去反思公共行为的尊严与否。
形成一个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场域和方式,首先需要公民角色自我认同的回归和强化,而“弱势心态”永远塑造不出理性文明的公民。解决之道,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更需要一种外在的制度赋权,为每个人找到一个适配的“座位”。
中国青年报:“绿色通道”永远只能为真正的... 2009-02-17 |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 2010-03-08 |
中国青年报:“绿色通道”永远只能为真正的... 2009-02-17 |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 2010-03-08 |
然 玉:犬儒主义是“傍文化”帮凶 2010-12-08 |
滕朝阳:愕然听取“弱”声一片 2010-12-15 |
一 然:避免个人的伤成为社会的痛 2013-02-20 |
“尿红墙”是否让马拉松“羞不堪言” 2013-10-22 |
人民日报: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 2014-12-03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