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养老院“公转民”别冲淡公益色彩
佟彤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市民政局日前就《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及评估管理办法》等进行解读:本市215家公办养老机构,将逐步转为民营的养老院,或者全部实施公办民营,或者一部分区域或功能比如餐饮等服务转为民营,这一改革是为了应对养老人数逐年增多的现实。

  从本月开始,这215家公办养老机构,将逐步通过社会招投标和品牌机构连锁运营两种方式,引入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开展运营,交由社会专业力量来承接。

  养老的市场化是个趋势,非此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但是“公立转民营”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能不能平衡公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因为养老必须突出公益色彩。

  随着社会向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习惯将过去的公益和福利双重属性的养老制度,视为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整个社会市场化了,养老也似乎要产业化。事实上,即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养老业也不走完全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目的就是照顾到普通的甚至是相对贫困的人群。作为后来者,如果我们把社会养老问题纯粹推向市场,甚至变成可以赢利的产业,不仅有失公益属性,也不符合国际通用做法。

  中国医疗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医院失去了应有的公益性本质,在市场胁迫下成了赢利工具,这是导致医疗行业在各个环节上,制度失灵和监管失灵的关键。在解决养老问题时,就必须借鉴医疗这个前车之鉴,使之保存足够的公益色彩。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状态,可以通过孩子和老人的生活来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繁荣的标志。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实力在养老甚至医疗这样的关键民生中,体现公益性、福利性。这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但必须坚守公益这个基础。之前,各个公立养老院爆满的原因,就是因为公益、福利是其主旨。在民间资本和民营管理进入之后,要严格监管,一旦因为唯利是图而使老人受罪,就必须令其退出这一行业。非此,不仅老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养老产业也不可能成为健康发展的产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