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拿”来 谨防让思想生“锈”
张明
//www.workercn.cn2016-07-05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分享到: | 更多 |
现如今,网上“拿”来特别盛行。比如,给领导写个讲话稿,上网一搜,顺手“拿”来,经过改头换面,就归为己有;起草一份工作总结,也从网上照搬,标题、结构等几乎原封不动;甚至,有的连科研论文、活动策划、设计制作等等,都依赖于网上所“赐”。网上“拿”来的随意性、占用性,已沦为家常便饭。
网上“拿”来,由于快捷、便利、省心,所以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从网上去“拿”,如果不假思索,随心所欲,不该拿的也去“拿”,盲目照搬照用,不仅会“拿”出笑料,更重要的是,“拿”的久了,那就得不偿失了,势必会“拿”出一堆“后果”来:“拿”的让人惰性十足,“拿”的让人思维凝固 ,“拿”的让人眼界狭窄。如此下去,大脑僵化了,思想开始生“锈”,创新被严重吞噬。“拿”出这样的结局,恐怕是很多人都不愿面对的。
当然,网上“拿”来,需要辩证的看待。有的“拿”,拿的恰到好处,拿的心安理得。不会的问题,上网一搜,长了见识;不懂的知识,网上一查,提高了本领。另外,碰到技术壁垒,网上可以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茅塞顿开;遇到创新难关,网上可以向你抛砖引玉,让你豁然开朗。这种“拿”,确实受益匪浅。但是,像上述那种不该拿的却随心所欲的去“拿”,那就不是明智之举了,“拿”的不好,还会引起一场侵权纠纷。俗话说的好,吃过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我们何必因小失大而“拿”别人的东西呢。为了让我们的思想永远充满活力,为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永不枯竭,我们何不变网上“拿”来为网上拿去,让自己的成果在网上盛传!
编辑:周文
扫地僧院士何以走红? 2014-04-24 |
孙 进:德国民众为何在乌克兰问题上不买媒... 2014-05-09 |
采桑子:应遍查“拿地能力”背后的腐败 2014-05-09 |
戎国强:关注家乡,就是关注中国 2015-02-26 |
陆高峰:从大学女生“猛猛哒”看教育功利化 2015-07-27 |
张卫斌:吃多少受限制,贫困生认定难在哪? 2015-10-14 |
王玉宝:拿什么写好屠呦呦获奖的续篇 2015-10-30 |
张 砥:城市的和谐安宁不容恶意炒作 2016-01-15 |
导游辱骂游客,舆论别急着站队 2016-02-17 |
就这样被校长致辞悄悄打动 2016-06-23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