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臣下对君主进行规劝,希望其改正错误,是所谓“进谏”。古代进谏的方式有多种,通常多用“言谏”,即面君直言得失,如屈原在楚王面前力主联齐抗秦;另一就是“书谏”,即写成奏章谏疏呈给皇帝,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表》;还有“兵谏”,即对皇帝施加武力威胁,如《左传》记载:“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另有一种“尸谏”,如春秋卫大夫子鱼,因灵公不用遽伯玉而任弥子瑕,死以尸谏,灵公乃进伯玉而退子瑕。孔子曰:“直哉,史鱼。既死,犹以尸谏。”
当时,还有一种出心裁的谏法,那便是绘图进谏。此举最早出现于北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那年福建省福清县南隅人蔡伯俙(1012-1098年)仅“四岁,能诗,以神童举”,他参加童子科考试,能背诵真宗所写的诗,即赐进士出身,授秘书正字。不久被送进东宫为太子赵祯(即位后为仁宗)的伴读。他曾画一幅图,表现荒凉的乡村农民面黄肌瘦,十分惨恻。宋真宗看见画问是怎么回事,蔡伯俙答:“臣所居的破败村乡,所见的人都是如此。”宋真宗听后无限感叹。虽则朝廷未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但它显然为以后郑侠的流民图作了有力的铺垫。
郑侠字介夫,也是福清县人,北宋治平间进士,曾任光州司法参军,所有谳案,王安石悉所照准。宋熙宁七年(1074年)郑侠任满进京铨叙,改任开封地方行政官。此刻,他回想起从上年七月直到这年春天,长达八九个月亢旱无雨,农民颗粒无收,朝廷非但租税无减,反而勒索更甚,百姓流离颠沛。郑侠想,有关政见,已经写过多次,朝廷不理,不如将流民愁苦之状绘成图画,或许能感动皇上和宰相。于是他绘了一幅《流民图》,并附一篇奏疏,送交阁门使,却被拒收。他心生一计,诡称是件密急公文,交官驿的马递传送朝廷。他写道:“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槁,五种不入,群情俱死。……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遑遑不给之状上闻者,臣仅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
神宗览疏,心中有所触动,再三阅看图画,长叹数次,彻夜难眠。第二天,下令开封府发还“免行钱”,司农开仓救困,三卫裁减熙河兵额,诸州体恤民艰,青苗免役,方田保甲并行罢免,计十八条,民间欢呼相贺。而郑侠却因将《流民图》冒充密急公文,犯了“擅发马递”罪,被御史弹劾,谪英州为官。至哲宗时才回朝任职,徽宗时恢复了原官,但是又受到蔡京的排挤,罢官回乡。
回乡时,蔡京的朋党还遣兵截搜郑侠行装,倒尽行箧,仅余一把麾拂,因而自号“一拂居士”。他死后,福清县人民就把他居住过的地方叫做“郑公坊”,街名“一拂街”,他尝语人曰:“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何异!”明代宰相、福清人叶向高榜其联曰:“谏草数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装惟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此联概括了他的风亮节。清代蒲松龄的《流民》诗云:“郑公去后流民死,更有何人作画图?”
博学广知的蒲松龄,却不知道在康熙年间还有一次绘图进谏的事。那是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滇闽方用兵,征调四出,又广开捐纳事例,时任御史的常熟人蒋莘田绘十二图以进:《难民妻女图》《刑狱图》《水灾图》《旱灾图》《暴关图》《疲驿图》……广泛涉及当时民不聊生惨状。康熙看后,动容嗟叹,置诸左右。第二年,康熙东巡,道多饥民,康熙对近臣说:“这是蒋莘田所绘的《流民图》。”可见虽是画图,有时也能触动皇帝的心弦。
关于古代画谏,还流传两则轶事。在明代,有人不是蓄意进行画谏,却不期然收到同画谏一样的效果。洪武年间,临海太学生赵某尝为一中贵题《蚕归图》云:“蚕未成时叶已无,鬓云撩乱粉痕枯。宫中罗绮轻于布,争得王孙见此图。”明太祖朱元璋偶然见到这画,心有触动,即召他赵某肇庆知府,赵某廉政爱民,治绩远播。后太祖在内廷,看见宫人遗丝绮在地,遂召诸姬至,计其蚕缫征税之费责备她们,并诏谕今后再有不爱惜者受斩刑。
崇祯皇帝曾到一秘殿,见殿门深锔,甚为奇怪,老太监赶忙揭示:“这是先朝所封,曾戒不得启动。”崇祯严命开启,内有古画数幅,其中一幅是有一人戴七顶进贤冠,题曰“官多法乱”;又一幅是数人隔河对泣,题曰“军民号泣”。清代王誉昌有诗云:“秘殿深沉秘得无,古于此日似相符。官多法乱军民泣,早展乾坤入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