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才忠: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上畅想未来
//www.workercn.cn2014-06-24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条是贯通中国南北、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贯通中西、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既有世界遗产保护的价值,更有超越世界遗产保护的现实意蕴。

  联合国在1972年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中的精华,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合理地为人类所利用。保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首要目的,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达47处,日后可能还会继续增加。从以往情况看,我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中,有的受到了较好保护,有的却因过度开发受到联合国黄牌警告。

  为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部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国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了《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承诺要让运河再活两千年,让人倍感欣慰。相比大运河,此次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因为跨越数国,保护的任务显然更为艰巨,相信中、吉、哈三方会拿出可行方案,有效保护好这条难得的文化遗产线路。

  意味深远的是,大运河、丝绸之路都是古代重要的商旅、交通要道。前者奔流在大江南北,后者蜿蜒于欧亚大陆。这两处世界遗产,深邃地折射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世界意义。大运河绵延近1000多公里,始凿于春秋,贯通于隋代,是全国统一后,江南农业地位日益提高,物流需求不断加大所致。从隋、唐时起,大运河的经济、政治作用已远远超越其早期的军事功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

  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中国与亚欧各国友好往来、东西文明交融互摄的重要纽带。我们运出去的不仅仅是丝、绸、绫、缎、绢等物品,运回来的也绝不仅仅是皮毛、玉石、珠宝和香料。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也通过这条通道实现了交流与互补。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流互通的一个重要证明。

  大运河,能映照出一个统一、富强、文明古中国的盛大气象。没有国家统一,就不会有大运何;没有南北物流的需求,也不会有大运河。有了大运河,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强大和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丝绸之路,则见证着一个开放、友好、诚信古中国的堂堂风采。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国家的发展,是在不断学习他国长处中日益茁壮的过程。古代是这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更是这样。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汉唐文明的简单复制。但有两个基点是不能忘却的:一个统一、富强、文明的中国,是实现中国梦首要的、内在的根基;一个开放、友好、和谐的世界,是实现中国梦外部的、重要的支撑。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就更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任何情况下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远含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