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赵清源:郭美美,一个值得解剖的样本
//www.workercn.cn2014-08-05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郭美美,这名因“红会”事件一夜成名的网络“炫富女”,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但这次的事态,远比她当年的突然“走红”更为严重。7月9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世界杯期间组织赌球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该团伙在境外赌博网站开户,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下注,进行赌球违法犯罪活动,郭美美是其中的参赌人员。此外,郭美美还涉嫌借“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8月3日新华社)

  郭美美终于流泪了——对着镜头,当着亿万观众的面,有报道说,这是“悔恨的眼泪”。是不是悔恨,我无从得知,毕竟,“悔恨”这两个字都是从“心”的,是悔也好,是恨也罢,可能只有郭美美自己知道,对于外人,大约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炫富、傍富、涉赌、性交易……纵观郭美美的发迹史和成长史,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个人病理样本,集中体现了当下多重的社会病灶——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这三者,分别对应着恋物和拜金,纵欲,投机。这三者,在郭美美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究其根本,还是其个人扭曲的价值观在作祟。可是,只要把视野稍稍放大一些,就会发现,郭美美的“成功”也好,“走红”也罢,都有一定的社会土壤。笑贫不笑娼、以骂成名、越骂越红……这些都是郭美美得以纵横天下的“群众基础”,正如学者张颐武所说,明知虚荣拜金不是正确价值观,却暗合自己心底“漂亮又有钱真好”之类的欲念;另一方面,这些“红人”口无遮拦、放纵不羁,让一些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得到一种宣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逐臭逐腥的社会心理基础,郭美美们才能够在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中收获利益,甚至在骂声中不断滚动自己的名声——“坏名声也是名声(郭美美语)”。郭美美的年轻,并不是幼稚单纯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她深谙网络,深谙炒作,深谙人性,她太知道你们想看什么,也太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一切,仅仅起底郭美美是不够的,仅仅指责郭美美也是不够的,只有深刻反思郭美美的“成功路径”以及幕前幕后、有形无形的各种推手,才能避免下一个郭美美的出现。

  反思郭美美,就不能不提到红会。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郭美美的冲击下产生这么大的问题?”,就在郭美美案公布之后,中国红十字会随即发表了声明,希望公安机关的侦查结果不仅还红会一个清白,同时也给全社会一个重塑诚信体系的机会。

  应该说,郭美美案的最新进展已经可以证明,红会之前的诸多回应并非装傻充愣,而是确实不知道天上怎么就掉下来个郭美美,且不偏不倚地砸中了红会。比如,在郭美美事件的头三天,中国红十字会连续发布声明辟谣,称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关系。现在看来,红会当时确实没有说谎。

  澄清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问一问:一次舆论乌龙事件,是如何引发了红会的信任危机,以至于直到今天伤口可能都没有痊愈;是什么力量让“郭美美事件三天就毁掉了红十字会这个百年老店(赵白鸽语)”;在红会急于和郭美美撇清关系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反省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反思组织上、管理上、制度上还有哪些漏洞和缺陷。

  我们看到,郭美美事件之后,红会加速了自身的改革步伐,比如,运行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全面调查和清理冠名医院,等等。虽然这些改变与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毕竟有了不少良性的改观。从这个角度看,郭美美事件可能带来了一时之“危”,但更多的,从长远来看,不论是对红会还是公众,乃至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次改革之“机”。红会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是否能受益,是闻过则怒,还是“见不贤而内自省”,关键在红会如何对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郭美美。正如赵白鸽所说,郭美美事件推动了红十字会整个系统的改革,也启动了公民社会的建设。这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郭美美走到今天,当然是先贤所言“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生动教材,可知过能改,善莫大焉,郭美美若有改过之心,有改过之行,公众一定也是欢迎的,毕竟,她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另一方面,郭美美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浮躁,照出虚伪,照出假丑恶,让我们反思自我的心态,反思道德的底线,反思制度的完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