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郭文婧:高危路段何时不再是“夺命路段”
郭文婧
//www.workercn.cn2015-02-12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月10日公布了2014年全国交通事故多发、死亡人数集中的10个路段。这10个路段的通车里程共计153公里,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203起,造成451人死亡,平均每10公里发生78起、死亡30人。(2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数据不会撒谎,高危路段可谓“夺命路段”。惊人的数据虽然可以起到提醒作用,但一方面,已经发生的事故不会因为“大数据”的公开而避免,逝去的人不会因为“大数据”的公开而复活;另一方面,公路上的汽车具有流动性,信息时代人们的健忘性也更强,公开的“大数据”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起到提醒警示作用,也是值得怀疑的。满足知情权、起到警示作用,仅仅是“大数据”的作用之一;“大数据”更重要的作用,是挖掘原因、分析问题,找到并实施改进策略,让高危路段不再高危。

  某一路段,成为高危路段,至少说明偶然因素背后存在必然因素。抛开驾驶者安全意识不强本身的原因,道路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交通设施是否齐备,预防措施是否完备,警示标志是否科学,救援预案是否系统,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检讨的。因此,“大数据”除了发生了多少起事故、死亡多少人之外,是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找出“夺命”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可行的改进措施是什么,如何避免悲剧重演,才是更关键的。

  从过往相关新闻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高危路段不断上演的悲剧,很多地方的相关部门,在采取增加警示标志、增设执法宣传点等措施的同时,也请专家进行了调查,但调查结论几乎无一例外,“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行业标准及施工范围的要求”,但同时,各项指标,或者说其中的若干项指标,“都采用了规定指标或接近极限值的参数”。这实际上说明,随着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本身存在升级的迫切需要。

  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之外,还有车的问题。在2000左右,就不断有声音呼吁“实施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因为和欧美相比,还存在一到两代的差距。2011年左右,一系列大客车事故经专家解析,我国汽车普遍存在“被动安全防护性能的不足、整车结构强度较低”的问题,但在现有标准之下,却都是“合格车”。还有一些现有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却也没有人去过问。对此,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表示将组成联合调查组,修改提高相关安全标准。可是呢?时间一晃到了2015年,修改后的标准还是没出台。

  汽车社会,汽车数量的增加,人们出行频率的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司机麻痹意识的增加,都可能导致交通意外事故的增加。高危路段血淋淋的数据,不得不让人反思:也许事故在所难免,但我们不应该在预防减少事故发生方面无动于衷,更不应该在如何能够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上无所作为。可见,公安部公布全国十大高危路段的“大数据”,还只是开始,更大量的工作还要抓紧。

  鉴于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多发的事实,高危路段即使是合格公路,当初为何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参数进行设计,背后究竟是否存在不可告知的腐败问题,也是值得深究的。总之,高危路段不完全是“天灾”,也不仅仅是肇事司机酿成的“人祸”,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问题。在这意义上,高危路段的“大数据”才更能说明问题,更有用。因此,我们衷心希望高危路段的“大数据”不能止于公开了之,更希望高危路段发现一个被消灭一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