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逢春节回家过年,总能听到亲戚朋友感叹,现在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其实,随着社会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传统年俗和过年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年味淡了”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不适应,其实不过是一种“回忆里总是好的”感觉而已。(2月15日《西部商报》)
那些年,那些事,总是尘封在记忆之中。年味淡了,这是每个人都共有的感受。于是有人将其归为技术带来的改变,比如电子产品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疏于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短信拜年取代了传统的登门祝福,酒店包席取代了全家上阵备饭菜,过年则变成了纯粹的吃喝与娱乐。再加上“幸福的生活每天都像过年”,过年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年味淡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于过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期待,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过年的形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年轻人更追求时尚,年龄较大的人则讲求传统,而经历了旧时代的老人们,更是在新老的更替中,对传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极度不适。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我们时下缺乏的不是过节的载体,而是对过节内涵的理解,并由此丧失了仪式敬畏与形式尊重,以及真情实感。
过节的主题是什么?是欢庆、团聚、和谐与幸福,是建立在亲情、爱情、友情之上的情感表达。情至浓处方让年味愈浓,反之亦然。过去物质贫乏、生活困顿,过年如同闯关一样令人感到后怕。然而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期待,都抱以希望,都对过年有形式尊重和仪式敬畏,并从中找到了乐趣与寄托。过年的气氛,建立在真诚、友善、和谐的情感表达之上,依附在彼此的依赖与信任之上,并存在于真、善、美的情感表达之中。然而这些在今天却变得苍白而空洞,人们往往看重和追求过节的形式,反倒忽略了其最根本的内涵。
传统中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充满着人性与温暖,并以此形成了深厚的民间文化和社会文明。然而在社会的转型之期,传统的习俗与文化都受到了挑战。要么“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稀缺品,要么即便回家了也是“低头玩手机”,而无暇与亲人交流和互动。人情日益冷漠,年味又从何处寻觅?
保持人情的厚度才有永恒的年味。年味其实一直在那儿,不多也不少,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以及我们对年味的认同与追随。因而,与其对年味抱怨不已,不如好好反思一下,用心过好这个年。
光明日报:莫让人情消费成负担 2010-02-24 |
光明日报:莫让人情消费成负担 2010-02-24 |
“下班沉默症” 2012-08-10 |
春节是一次心灵抵达的旅程 2013-02-08 |
徐 敏:从“人情消费”到钱权交易 2013-06-05 |
佟 彤:群发短信反照民风走向 2014-02-13 |
张 砥:祥和安宁的春节得益于新风 2014-02-14 |
封寿炎:双节碰,情可共 2014-02-14 |
任小康:净化人情消费 需防“破窗效应” 2014-05-20 |
田本相:80年后,回到《雷雨》原点再出发 2014-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