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刘雪松:打假与打谣,一个不能少
//www.workercn.cn2015-03-16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3·15”这个特殊的概念,在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被提起,是与网购联系在一起的。李克强说,这使我想起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不过我也想到今天是“3·15”,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日,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的实体店,都要讲究诚信,保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其实网络上还流行着另一句话,叫做“钱多人傻没人管”。这句话看起来讲的是浑水摸鱼的挣钱机会,其实更是在讲法治监管的不到位。

  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的互联网,能够像中国一样如此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是因为中国有着最大的人口基数,有着最大的网民数量、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有着全球网购平台众多的巨无霸。由此,法治监管如何既兼顾实体的形态,又快速跟上互联网销售平台以及信息传播的发展需要,已是迫在眉睫。

  阿里巴巴是网购的最大获益者,其实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淘宝交易平台上监管职能、手段、法律依据的跟不上,每年为之付出的打假成本数以亿计,但最终还是因为这个特殊市场秩序的鱼目混珠,导致股市缩水。而一篇网上假文《淘宝阿里偷税5万亿 ,超过100个国家GDP》,阿里以“损害商业信誉”为由的报警,结果维权不成惹一身腥,至今不了了之。

  制假低成本、制谣无成本,这是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权益与企业权益双双难以保障的法治尴尬。长此以往,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口碑将难以改变形象。因此,维护消费者权益,如果不是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步进行,互联网上的“风口”,便会沦为“浪尖”上的游戏,人人都是这场游戏的受害者。

  浙江是商业谣言的“重灾区”。除了阿里巴巴,娃哈哈、农夫山泉等众多大牌,都被各种谣言击伤过。这些哑巴吃了黄连的企业,连投诉都不知道找谁,找到网络平台,也是不了了之,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利益滴血般受损。

  事实证明,构建网络销售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其实远远不止销售平台中产品质量的秩序,还应包括网络传播中对于商业信誉的谣言诋毁。而往往是,损害企业信誉和产品信誉的网络恶意谣言,因为制假的零成本、真假难辨的迷惑性、对企业和产品伤害的难以估量性,造成的社会伤害,要比直接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来得更隐蔽,更具摧毁性。

  误导消费、伤害企业的恶意商业谣言一旦形成影响,商业的信誉与消费者信心的重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是无比巨大的。两个多月前卷土重来的“地暖危害”谣言就是一个例子。尽管从央媒到地方媒体、从网媒到传统媒体齐齐上阵辟谣,但正能量的点击率永远倒挂在谣言点击量的末梢。企业竞争激烈状态下的商业恶意谣言,带给消费者的信心误导,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法治缺失的悲哀。

  网络时代,打假与打谣,一个都不能少。只有一手抓销售平台的质量秩序、一手抓网络平台的传播秩序,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维护商业的信誉,真正让产品的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让制造商业谣言伤害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的恶意制谣传谣者无处藏身,中国才能真正踏上买得放心、卖得安心的健康商业秩序上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