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然 玉:当“有毒”的草莓遭遇妥协的“国标”
//www.workercn.cn2015-04-2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播出一组有关草莓的报道,称该栏目组记者随机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节目称,前者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后者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但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超标6倍。专家介绍,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乙草胺的代谢物中毒,有致癌性。

  草莓有毒?草莓无毒?倘若参照不同的标准,便会有不同的答案。事关食品安全的各式国标,为何每每表现出惊人的“大尺度”?要知道,这绝不只是因为,职能部门后知后觉,对某些农药的药理属性缺乏认知与警惕;而是由于,在多元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国标”或宽或严早已超越了科学判断的立场,而变成各方势力施加影响之后的妥协产物。

  一面是基数众多的普通消费者,一面是由种植户、批发商、零售端所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前者固然希望“国标”能从细从严,后者却倾向于“国标”能从宽从松。这些年来,相关“国标”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显然远未达到民众预期。所以如此,显然是受制于,中国农业一贯的“重药”传统:若贸然将“国标”与先进水平接轨,无疑会大大增加种植成本,削弱农产品相对竞争力,最终必会遭到“产销集团”的强烈反对。

  未来果蔬的安全指数,会随着国标的收紧而稳步提升吗?之于此,至少有两点事实令人存疑。其一,随着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大行其道,众多较高支付力的人群,率先选择接受高价换取更可靠的果蔬。这种趋势,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消费者的整体意志,使得呼吁“国标从严”的民间发声弱化;其二,以“国标”体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本就尚且无法做到全面覆盖。这导致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农业生产会一如既往地滥用农药。

  尽管我们承认,确保果蔬安全,离不开一套严格的标准,以及确保标准得以落实的监管架构。但,仅仅做到这些,其实还远远不够。同样重要的是,要在现代科学与耕种传统之间,找到一条渗透和贯通的可行路径。只有当种植户被引导、指导着,放弃“滥用农药”的生产习惯,他们才会试着改变。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当更需要一套能将公共治理意愿,延伸到田间地头的生产体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