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召开座谈会,讨论了行政审批问题。曾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做企业这么多年,我太憋屈了》的桔子水晶酒店CEO吴海、将自己为女儿办准生证及落户的经历写成文章发布在网上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翟继光,作为群众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上,针对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各方发表了意见。(5月18日《新京报》)
这是一个稍稍让人意外的结果:他们“吐槽”简政放权改革中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之后,等待他们的不是其他,而是被邀请到国务院办公厅进行座谈。如果从被邀请座谈者的身份来看,这种安排显然不是偶然为之。简政放权并不只是简单的改革,而是对于政府和社会、公民间关系的深度调整。邀请“吐槽”的企业家来表达对行政审批改革的意见,可以看到改革究竟能给市场带来多少利好;而邀请一个法学专家,更可让他根据自身经历提出建设性的专业意见。
当然,不必将被邀座谈当作某种特殊待遇,更不必过度去拔高其意义。事实上,在桔子水晶酒店CEO吴海于微信发布公开信后,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北京市、区相关领导就针对公开信中反映的问题找吴海了解情况并征求建议。接下来,国办、中编办以及多个国家部委都找吴海了解了相关情况。从前期的了解情况与征求意见,再到后期的邀请参与国办座谈,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贯穿始末的对“吐槽者”的公共态度,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互动深意。
政府究竟该怎样对待公民的“吐槽”?一个基本常识是,对于国家的改革和行政举动,只要在合法范围内,公民都可以提出种种建议甚至批评意见,这是公民的权利。而对于行政者来说,最应该打捞这些“吐槽”和批评声音,从“吐槽”与批评声中看到工作的不足,这是行政者应有的胸襟和情怀。那么,以一种邀请座谈的方式来对待网络“吐槽者”,而不是将其当作不可接受的异端,这事实上已经成为政府和公民良性互动的样本。
对于“吐槽者”的态度,就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吐槽”的声音虽然并不中听,但“吐槽”中往往包含着社会领域中的真实情况,以及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从某种程度而言,“吐槽”其实和“诤言”有几分类似。因为它并没有预先考虑政府部门在听闻“吐槽”之后的感受。如果说,打捞所有沉默的声音,暂时还难以做到,那么,打捞引发舆论普遍关注的“吐槽”声,应当成为行政的自觉。打捞“吐槽者”的声音,既检验着社会管理者对于外界意见的态度,也是社会风气开放与否的表现。
由此而言,对于邀“吐槽者”座谈简政放权这则新闻来说,最大的关注点其实不是“吐槽者”受到邀请,而是座谈会后他们的意见能否改变现实。我注意到,吴海在公开信中提出了清理可能涉及官商勾结的中介机构的意见,翟继光也从制度的制定、执行层面提出了“办证难”的解决建议,在此次座谈会上,不同的国家职能部门对此都有回应。从职能部门的认真表态,到具体问题的解决,还会有多远?这同样是对待“吐槽者”态度的一部分。
编外谈:一夜回到解放前? 2010-05-12 |
王 聃:开放社会成就了张铁生“转身” 2012-05-23 |
王 聃:幼稚园大学里的“恋爱登记制” 2013-03-26 |
荒唐背后是隐忧 2013-06-21 |
曾德雄:防止“执法异常”权力必须服从于权利 2013-07-09 |
国民可悲论,叫谁心纠结? 2014-05-14 |
东方晓:揭开美“监听帝国”的画皮 2014-06-04 |
吐槽作文题年度欢乐宴 2014-06-09 |
吕绍刚:看到远方才能抵抗庸常 2014-07-29 |
王 海:王博士不知大势焉不迷茫? 2015-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