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华社记者从河南濮阳市委宣传部获悉,由于所负责的工作推进不力,当地7名干部近日通过报纸向全市人民作出公开检讨。(5月24日《京华时报》)
检讨上党报,河南濮阳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也是并不多见的情形。几年前,湖南《邵阳日报》头版就刊登过两份检讨,检讨人是当地的两名官员。他们“深刻检讨”了缺席市委经济工作务虚会议一事,保证今后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这次《濮阳日报》上写检查的就有7名处级干部,包括濮阳市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郭庆春、管委会主任刘冰,濮阳市卫生局局长王玉蕊,濮阳市人防办党组书记、副主任梁殿仓,濮阳市华龙区委书记刘洪浩、区长高尚功,濮阳市市政园林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杜跃武等。
检讨登上当地报纸,虽然不能像广告那样能为报社赢来经济效益,但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讯。其中好处至少有三。——首先,它是一种工作态度的宣示,表明了领导的担当和改进工作的意愿。其次,它便于群众监督,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些领导为何检讨,今后面貌再无改变,恐怕给公众不好交代。第三,党报放大了检讨的影响,不像以往那样只有上级和部分人员知晓,警示作用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它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也是一种正能量。
但是这种形式,还不是一种严格的制度上的设计,与当地主政官员的个人作风和个性,恐怕还有直接的关系。如今的濮阳市委书记何雄,是今年2月从济源市委书记任上来此履新的。因此就有媒体将此看成是他“实实在在的行动”的第一步。因为他主张“推进项目建设,必须以‘严’的要求实现‘实’的成效。”主张对项目推进不力的责任单位负责人公开“亮丑”,把查找梳理出来的“不严不实”问题公示公开“晒单子”,让群众监督“查单子”,从而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这体现出一种务实进取、敢于负责的作风。
然而一些个人署名的检讨,却好像是代表单位的总结。比如一份检讨中这样写道:“我们的主要责任在于:一是对项目建设重视不够,抓得不紧,工作做得不实,导致工作推进中的相关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二是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主动,工作衔接不紧;三是对工作推进统筹考虑不够……”如果不是新闻冠以“检讨”的定语,谁又能看出这不是惯常的报告?
检讨就是检讨,群众希望看到领导本人触及灵魂心悦诚服的认知,而不是压力之下的应付。我是我,我们是我们,这要分得清楚。难道重视不够、抓得不紧、工作不实,或者协调不够、衔接不紧、考虑不周这些问题,是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结果?倘若不是,何来“我们”。这样虚与委蛇的检讨,就是登上党报,诚意又在哪里?又有什么意思?
领导不在,官僚主义在 2013-01-10 |
邓海建:头版检讨的多重错位 2013-01-18 |
王石川:党报登官员检讨,版面未必够用 2013-01-18 |
马想斌:什么样的官员,更该在党报检讨 2013-01-18 |
曹 林:“党报头版做检讨”后的情绪化问责 2013-01-18 |
李达仁:检讨上头版能治好“作风病”吗 2013-01-18 |
惠铭生:登报检讨不如依法治官 2015-05-25 |
张伯晋:责令“干部登报检讨”背后的隐忧 2015-05-25 |
舒天烈:登报检讨背后当检讨项目思维 2015-05-25 |
齐鲁晚报:不必让官员为鸡毛蒜皮的事检讨 2008-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