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屈金轶:“自主招生看论文”尚需制度补漏
//www.workercn.cn2015-06-0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高三女生小张凭借一篇论文,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不过,近日有网友发现,论文第二作者是其母亲吴宁,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因而怀疑论文系母亲代笔。吴教授回应称,相关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我们是经得起检验的”。                       (6月4日《新京报》)

  在学术界,作为成年人的师生、夫妻、父子、母女携手科研、合写论文,甚至同获诺贝尔奖,并不鲜见。然而,一个有着繁重学业负担的高中生,竟能“技压博导母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高深的哲学论文,而且论文研究对象“碰巧”是其博导母亲早期研究的课题,发表的时间也踩点式地符合自主招生资格审查的要求。尽管不排除“有才不必年高”的可能,但是这种神奇的巧合,显然难免遭遇公众的质疑。

  自2003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以来,部分大学自主招生工作就一直备受争议,比如考题古怪、暗箱操作及招生腐败。为此,已实施12年的自主招生在今年年初实施了“变身手术”,与往年不同的是, 包括北大、复旦等在内的一些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明确要求“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作品、论文”。正是这种准入门槛的硬杠杠,使得一些欲走自主招生之路且“脑子灵活”的考生及其家长,使出各种手段应对。《光明日报》记者曾披露,在政策有变后,一些高三学生及其家长,开始设法花高价买版面发论文,以“凑够”自主招生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博导母亲与女儿合写论文,自然就有应景的嫌疑。

  一方面,外界对教授的解释,比如“出身书香门第,在家学熏陶下,女儿完全是个读书的好料子,有能力写出这样高水平的论文,自己只在引述、符号、思路拓展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等说辞,难以信服和接受。另一方面,让外界单凭论文本身来判断母亲与女儿中谁是论文撰写的主要贡献者,却也并非易事。基于此,“博导母女合写论文”无疑放大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因为“母女合写论文获取入场券”,亦完全符合自主招生简章要求,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每一位堪称学术精英的家长,都甘当“政策捡漏王”,那么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哪里还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不仅有违教育公平原则,更损伤了教育公信力。

  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自主招生的准入门槛,其初衷就是为了摒弃唯分数论,突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义。试想,在海量的自荐学生中,完全凭材料来确定候选人工作量过于巨大,将“发表文章”作为定量形式的选拔条件,有利于提高高校筛选工作的效率,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难以杜绝挂名论文的出现。“合写论文”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在提醒或许有少数考生以“走捷径”的方式,利用与歪曲了自主招生的政策善意。

  显然,“母女合写论文”不能止于博导母亲的个人回应,必须查清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特别是,“自主招生看论文”的政策尚需制度补漏,如启动后续的面试考试程序,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水平、逻辑思维及知识储备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从多个侧面设多道防线谨防、识别及剔除“南郭先生”。如此,方能使“合写论文”甚至造假的冲动得到遏制,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育公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