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9日凌晨,贵州省遵义市高桥镇鱼芽社区一栋居民楼垮塌,该居民楼高7层,有68名住户。而就在楼塌前半小时,居民骆开素和丈夫姬远奎挨家挨户敲门呼喊,让大家安全撤离,最终68人毫发未损。
这对“喊楼夫妇”无疑立下大功,应予重奖!但在敬佩、庆幸、后怕之余,其实还应意识到有更大的危机迫在眉睫: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密集的楼房拔地而起。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现在,这些楼房寿命都在二三十年以上,开始进入“质量报复周期”。全国各地还有多少豆腐渣楼房可能一夜坍塌?又该由谁来扮演“喊楼夫妇”的角色呢?
这并非杞人忧天。近年来“90后”楼盘已频频成为事故主角。2012年宁波6层居民楼倒塌,2013年绍兴4层居民楼倒塌,2014年奉化5层居民楼倒塌,2014年常熟5层居民楼倒塌……新华社去年曾发文追问:是谁缩短了房屋的寿命?
设计、施工、维护,这三大因素决定着房屋寿命长短。上世纪90年代我国总体建筑标准、安全系数偏低,楼房又多是砖混结构,虽然理论上正常使用没问题,可偏偏施工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法律法规、监管体系都不健全,很多开发商过分追求效率和利益,建筑材料能省则省,建设工期能赶就赶。同时巨大的基建规模需要大量劳动力,很多农民从田间地头直接爬上脚手架,没经过系统培训就转职为建筑工人。偷工减料加上施工水平差,负面因素叠加,楼房的建筑质量如何保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居民楼都是重建筑,轻维护。风吹雨淋造成的损伤没人维护,渗水造成的下沉开裂能拖就拖,违规加高、野蛮装修、破墙开店等行为更是直接缩短了楼房寿命。类似情形在原城郊接合地带尤其普遍。昨天傍晚,遵义塌楼原因初步查明:房屋1995年修建时所用材质和砂浆均未达到应有标号,之后业主未经审批私自将3层楼加至7层,造成墙体强度不够,导致倒塌。从调查结果可见,上述三大因素一个不少,坍塌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以往塌楼事件多与恶劣气象、地质灾害相关,遵义塌楼前也遭遇持续性强降雨袭击。今年初专家就已预警,超强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全国范围内,对老楼危楼开展全面排查非常必要,也非常急迫。在梳理出危楼名单后,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建立日常的巡查、应急机制,一旦发生事故即可迅速出击。天灾虽无情,人祸更可怕。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职能部门有责任担负起“喊楼”的使命来。
“楼半半”:各有各的算盘的结局 2010-12-08 |
张 涨:“楼粉粉”后天不补比先天不足更可怕 2014-04-08 |
人民日报:理顺危楼背后的治理纠结 2014-04-11 |
检察日报:谁该为“质量报复期”的建筑埋单 2014-04-30 |
新华每日电讯:排除危楼隐患不能受困于拆迁难 2014-05-13 |
不妨用市场化手段破解危楼难题 2014-05-13 |
唐 伟:危楼困局当以生命之重来求解 2014-05-13 |
周潜之:排除危楼隐患不能受困于拆迁难 2014-05-13 |
燕赵晚报:感谢国庆排查救了塌楼居民的命 2009-09-07 |
燕赵晚报:感谢国庆排查救了塌楼居民的命 2009-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