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月2日下午,武汉地铁二号线洪山广场站,一年轻女孩和一中年女子为争抢座位发生口角,女孩出言不逊骂了后者,后者当即大打出手,几乎将女孩衣服撕扯掉,在其他乘客力劝下才得以平息。网友调侃的“不给力劝架男友”,其实只是名好心路人。(8月3日新华网)
公共场合中,上演如此的一幕,令人错愕。道德领域内的口诛笔伐,必然会指向两位行为人缺乏涵养的举动,当然对中年女子的指责或许会更多更重。为抢夺一个座位,竟然大动干戈,甚至不惜展开“撕衣大战”,道德领域的底线已被突破,道德素养的说教已然苍白无力。
其实,类似的行为并不少见,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内,为占座、抢座而引发冲突并不少见。但是,在常态思维中,我们总习惯于将这种行为看作是道德素质缺失的表现,总习惯用道德大棒去鞭笞这种不文明的举动。然而,在道德领域内,言辞上的斥责和批判,却无法扭转或者遏制这种不文明的举动。在道德的角度予以审视,即便由轻微的不文明举动,上升到重口味的“撕衣大战”,道德警醒与自觉依然只是一句空话。
于是,当道德底线早已突破,而法律范畴内的规则又无法发力,“撕衣大战”只会愈演愈烈,甚至衍生出更加暴力与血腥的一幕。公共场合内的“互撕”,表面上是道德素养缺失的表现,而实际上当这种行为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和幅度,就应该由法律进行调整。从这个方面而言,公共场合内的“撕衣”行为,具有侮辱情节,已然侵犯了个人合法权益,应该纳入法律评价的视野中。
事实上,道德与法律之间,其界限并不完全明晰,甚至在某些时候被人们认为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那么,类似于公共场合内的“撕衣大战”,无疑就是一个鲜明的个案。立足于道德视角,去审视已经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其所获得的观感,必然只是素质良莠命题下的产物,与法律没有任何关联。然而,道德说教并非对症下药,法律范畴内的现象,还是应该依赖于法律思维求解。
如今,公共场合内的不文明行为日益增多,但却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道德与法律的缝隙中,不文明行为被搁置和遗忘,亟需找到破题之法,以确保公共场合中的个人权利保障与秩序维护。其实,在一些城市,对于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也曾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定,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但是,在现实操作中,由于不文明行为常常在道德领域之内考量,制度规定最终沦为了摆设。
需要明白,类似“撕衣大战”不仅仅是道德议题,还是法律议题。只有抛开道德视角,立足法律立场,才能找准解决问题之道,从而减少或杜绝公共场合“撕衣”的暴戾倾向。
南方日报:广州地铁全线翻新争议别留遗憾 2011-05-10 |
张悦悦:“怪物”在奔跑 2012-05-18 |
刘晶瑶:官方微博如何“不失语”又“不乱语” 2012-06-26 |
曲 琦:外表清凉更要内心清凉 2012-06-29 |
快评论 2012-12-12 |
郑州晚报:化解小区停车难应多管齐下 2013-01-15 |
太原晚报:地铁拍照,是否咄咄逼人? 2013-09-27 |
房清江:“拍照曝光”非治陋习正招 2013-09-27 |
你敢拍我…… 2013-09-27 |
许苗苗:“标题党”的语言暴力 2015-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