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近日指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基于此,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引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希望以此来改变当下劳动教育匮乏的无力现状。(8月3日中国新闻网)
教育领域的任何一场改革,似乎从来都不缺关注的目光,此番教育部要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定也概莫能外。而同以往的诸多讨论一样,大多数民众对这一规定也基本上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几乎都一致性的认为,学生劳动观念不强、缺乏劳动意识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劳动教育过少,反倒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学生不能有过多的时间去参加这样劳动教育。如果从中国教育表现出的实质病根来看,民众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认识是正确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不改变,劳动教育就不必搞、也不能搞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正如教育部发言人指出的那样,当下的诸多中小学生,的确存在着不爱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如果我们不采取适当措施对这一现象加以阻止和改变的话,那么,将来社会中,一些人对体力劳动者尤其是那些干脏、累、重活的体力劳动者的轻视,将会更加严重,一些人对劳动成果的的内涵定义将会更加模糊。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层面通过适度的政策引导、必要的制度规定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及时且很有必要的。
而同时要看到的是,当下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也并非都是由“应试教育”而引起,反倒是学生的家长,从小就给了孩子诸多的“不劳动特权”,并和家人一起为孩子营造一种娇生惯养的气氛,他们宁愿让孩子上网聊天,也不愿意让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此般现实下,还能说是因为应试教育阻碍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热情吗?况且,在广大的农村,很多孩子在空闲时都要帮家长做些家务,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在笔者看来,我们讨论教育部下发《意见》的关键,并不在于当下该不该给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而在于该怎样为他们开展的问题。如果说随着《意见》的出台,相关政府机构能够为课程的具体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各级学校能够在《意见》的指导下,在保证学生劳动教育课时量的同时,对课程内容精心设计,那么,这样的劳动教育课就应该坚持不懈的开下去。反之,如果教育部提出的相关要求在执行时变了样,甚至成了各级学校应付的累赘,那么,这样的劳动教育课就应该先缓一缓。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现在清楚《意见》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可能会变味走样,但我们也不该就此因噎废食。原因很简单,一者,每一项教育改革都必定会在现实中遇到诸多不可预估的风险,如果我们不去尝试或害怕这样的风险,那么,改革便不可能顺利进行,教育前行的动力也不可能被顺利获取。二者,在准备充分、相关应对措施完备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教育试错”试验其实也是被允许的,教育部也完全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点,并以试点成果的得失来分析该项改革全面推行的可行性,这不但会从侧面论证该项措施的科学性,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它在具体操作中的诸多麻烦。故而,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环境中,我们不妨给劳动教育课适当的生存空间,给这项改革一定的试错动力,这其实也是对教育的一种负责任表现。
钱江晚报:“少年MBA班” 传递另类信号 2009-10-26 |
钱江晚报:“少年MBA班” 传递另类信号 2009-10-26 |
钱江晚报:“少年MBA班” 传递另类信号 2009-10-26 |
高招不认会考成绩,素质教育“被将军” 2010-04-21 |
刘义昆:提高国人科学素质,须力戒教育功利化 2010-09-29 |
王 攀:但愿“零作业班”走的不是断头路 2011-01-31 |
王海银:“应试”和“素质”水火不容吗? 2011-03-08 |
付瑞生:教育不妨“因噎节食” 2012-05-07 |
南京日报:期待高考“双轨制”冲破教改瓶颈 2014-03-26 |
马三梅: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 2009-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