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毕 舸:临聘教师下岗 需拷问背后的“编制”
//www.workercn.cn2015-09-1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漫画/朱慧卿

  新学期伊始,深圳大鹏新区葵涌二小英语教师袁老师却无法返回工作了11年的教师岗位,她与另外7名临聘老师于7月10日被学校以投票淘汰制的方式表决后解聘。“难过的不仅是失去工作,更是对我们教书生涯职业成果的否定!”袁老师说。校方与大鹏新区对解聘的决定表示无奈,并称由于执行控制临聘教师比例的相关规定,深圳市有数百名临聘教师在此轮整顿中被解聘。(9月14日《长沙晚报》)

  一个“编制”,就让临聘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命运有天壤之别。报道中,那位花了8年时间才考入编制的临聘教师,只是极个别幸运儿,而大量奉献了青春、汗水和智慧的临聘教师,则无情地被解雇。

  由此需拷问的是“解雇”临聘教师的编制。为何有了编制,在编教师哪怕水平不行,也可以高枕无忧地端着铁饭碗?兢兢业业的临聘教师就只能下岗?编制成了制造行业内不平等、严重有违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向的制度障碍,主管部门为何还不尽快加以改革?

  围绕编制所推出的一系列入编考核体系,难道就不存在问题?报道中,一位专业水平很高的优秀教师,就因为学历不是本科,年龄超过40岁,无法进入编制而在此次事件中惨遭下岗。为何如今教师的所谓入编考核体系,还在坚持惟学历论、年龄论?考试内容让大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师多次无功而返,是否也有偏应试、轻实操的弊端?

  而根据户籍人口来制定编制数量,这套模式已经被证明完全滞后于时代发展,人口流动规律,却迟迟不加以改进。如此设计下的编制,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意味,随之而引发的问题就是,类似于深圳这样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按照户籍人口配置的教师编制远不敷使用,编制变成了卡在学校与临聘教师之间的高门槛,学校明明需要更多有生力量,却限于编制无法吸纳,于是采取临聘方式打政策擦边球。而临聘教师则因为少了一个编制,而缺乏与在编教师对等的权益保障。

  教师队伍不应有临时工,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思路。一种是少数人关门决策,设定计划经济思维主导的编制数量管理、无视临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搞入编年龄一刀切的考核体系,同时让编制实际上沦为保护在编庸人、不思进取者,反向淘汰有能力、作出实际贡献的临聘教师。另一种则是综合制定能者上、庸者下的双向流动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因地制宜推出教师培养和管理体系,把用人权下放给地方和学校基层,把评价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考核权还给社会,而不是用粗放的编制体系逆向淘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