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李 琼:“道德银行”不是简单的利益兑换
//www.workercn.cn2015-10-20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道德银行”不能简单理解为做了好事能得到什么报酬、能兑换成多少物质。我们大多数人也应该能够感知到,从一袋米、一桶油的奖励而言,也大可以看作一种“小心意”的精神鼓励,不必处处从“向钱看”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兑换,与其说是一种“银行”,不如说是对日常善举的一种生活化的柔性呵护。

  对于道德行为进行物质兑换的激励方式,虽然自出现以来一直都存在讨论。但在一些社区、学校、公交服务等地方,“道德银行”、“文明银行”这样的尝试和实践却一直在继续。新近的事例是:四川自贡一社区今年1月份成立的社区“道德银行”,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而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居民可以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

  从“道德银行”出发,很多人看到了社区大妈通过义务巡逻、照顾残疾人的日常积累换到了一袋米、一桶油的美好;而很多人也在担心,物质化的兑换不是一种理想的激励方式。我们都知道,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本能,是“无私奉献”的结果,而非“理性经济人”的选择。那物质形式的量化对道德领域的问题是否适用?“积分兑奖”是不是容易激发出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甚至还有人悲观地认为,这是我们已经无力用“纯粹”方式来激励道德的一种结果。

  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是一种恶意,有这样的“推定”,也是出自一些公共领域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现实观察和忧虑。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否认道德是需要激励的,我们自然也就不能否认这种激励不能凌空蹈虚,而是要落脚到一定的制度环境上。从自贡这个社区的推行来看,邻里间守望相助,社区活动室、图书室大家一起来打理,很大程度上,这既是对道德行为的一种呵护和激发,也是社区融洽人际关系、集合众人力量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

  所谓社区自治,说到底还是社区居民的“共治”。放在这样的角度看,“道德银行”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做了好事能得到什么报酬、能兑换成多少物质。我们大多数人也应该能够感知到,从一袋米、一桶油的奖励而言,也大可以看作一种“小心意”的精神鼓励,不必处处从“向钱看”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兑换,与其说是一种“银行”,不如说是对日常善举的一种生活化的柔性呵护。

  道德行为如何得到更加有效的激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道德大命题。道德领域越是出现了问题,就越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想办法。激励自然是必要的,适当的物质激励也未必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能让激励的方式更加契合人们内心的道德考量,契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不让行善举的人背负“图回报”、“求物质”的负累。

  道德领域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但是怎么引导、怎么解题,却要放轻松,有宽容,允许从小范围内探索,一步步去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类似“道德银行”这样的尝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