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数学一直是我国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标配”课程,然而在山东省聊城市的一所公立小学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却取消了数学课,校长称,逻辑性强的数学课程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这项大胆的改革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10月22日中国广播网)
其实,从学校的教学改革试点过程来看,其实际操作环节并无不妥。一来该校是通过招收的方式开了两个试点班级,二来两年的试点实践至今,反馈出来的试点结果是,目前已读三年级的两个班学生对课程并无不适。予此而言,试点的过程无论从改革初衷、试点方法还是目前成效上来讲,结果起码没有过多可以指责的地方。
当然,其实公众更大的关注点在于,以目前2个试点班的成效是否足以论证取消24个班级数学课的可行性。客观地讲,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勇敢尝试和突破,他们希望在教学这条河里摸着石头探索,这是教育工作中一份弥足珍贵的力量源泉,理应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另一方面,从其实改革动因来看,又避免不了一刀切和头痛医脚的争议和质疑。
具体来讲,争议的两点很明确。一是,即便2个被取消数学课的试点班级并无不适反应,那么将24个班级一并改革难免过于唐突和冲动。因为,试点班级成效依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同时一刀切地将24个班级一起改革,很可能忽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兴趣和呼声。二是,取消数学课的改革原由是,逻辑性强的数学课程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那么问题来了,对匹配性不强的课程是一断了之还是改良课程使之适应学生,这是两个解决问题的路径。如果择前者而行之,取消课程可谓快刀斩乱麻,但其很可能伤及无辜,难以循序渐进。而后者则相较温和,更易被学生家长和社会接受。
如果说取消数学课程可以算作一场大胆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与其尝试教学改革,倒不如尝试教材改革。之所以改革,无非是因为现行的教学课程当中充斥着不少超前的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而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来看,记忆力好而逻辑性欠缺,无法适应相应的数学内容。显然,我们可以找到更合适的改革途径。
寻找实践途径,我们不妨重新审度一下“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常说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要匹配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但一些超前的知识体系往往让因材施教沦为一句口号。数学老师极其明白,一二年级的学生学数的目的重点在于体会、认知和感知,那么现行的教材体系中是否有与此相矛盾和抵触的课程内容,课堂内外教师是否额外发挥补充超前的教学内容,学生家长是否急切地教会孩子加减乘除?如此种种,不都是在与“因材施教”唱对台戏吗?改变教育观念,重新审度因材施教,或许才会让被取消的数学课死而复生。
马长军:基层政府不要随便抽调农村教师 2010-10-27 |
戎国强:嘲讽学生,教育伦理蒙羞 2011-04-15 |
徐百柯:“最后一课”留下美好光泽 2011-11-08 |
袁新文:微笑着面对孩子的差错 2012-05-11 |
大众话题:好的课堂应抓住学生的心 2015-08-18 |
好的课堂应抓住学生的心 2015-08-18 |
取消数学课,大胆创新还是权力任性 2015-10-23 |
取消低年级数学课? 2015-10-23 |
熊丙奇:应尊重小学探索“上不上数学” 2015-10-23 |
宾 语:不该把关注点放在是否取消数学课上 201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