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猎奇和消费“死亡游戏 ”
胡明山
//www.workercn.cn2017-05-11来源: 红网分享到: | 更多 |
据5月10日《新京报》报道,近日,死亡游戏“蓝鲸”(Blue Whale)进入国内网络平台的消息引发关注。消息称,不少人建立同名QQ群,以此吸引玩家开展游戏。
早在2015年,俄罗斯媒体就曝光了该游戏模式,即玩家入局后,在50天内遵循指示,管理员会为成员分配日常任务,包括在不寻常时间醒来、看恐怖电影、自残等,而终极任务则是自杀。据悉,国外已有多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与其相关联。
“蓝鲸”是个来自异域的死亡代号。然而这个黑色系谋杀陷阱,却冠以“死亡游戏”这一略有调侃和轻松的称呼,更增添了诡异和神秘气息。有观点认为应该回避、封杀该话题,但在网络时代,从它在国内媒体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无法再被收回魔盒。回避态度进一步营造了半遮半掩的暧昧氛围,在贴吧、知乎及微信自媒体的渲染中,“蓝鲸 ”竟被搞出了几分“自杀美学 ”的意味。
自杀现象始终存在,即便没有“蓝鲸 ”。现代文化背景下的自杀,原因可能是温饱需求满足后的无聊和空虚感,也可能是受到挫折后的幻灭和无力感。然而很多人并不关注自杀,每每涉及自杀议题时,人们不是谈虎色变,就是以啧啧之声代替对自杀问题的思考。正如现在这种对“蓝鲸 ”的回避、猎奇或消费,不仅增加了“死亡游戏 ”的魅惑力,撩拨青少年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欲望,还妨碍了对真正问题的讨论。
有关自杀预警机制与舒缓机制的话题,一直坐着公共讨论的“冷板凳 ” 。例如曾经的自杀干预热线从死亡边缘上救下过许多轻生者,而由于未受到重视很多电话已经成为空号、错号;致力于自杀干预的公益组织,由于支持力度不够而生存艰难等。因此,在“蓝鲸”死亡游戏话题泛滥之际,我们有必要拿出几分热度,来思考如何更好地预防自杀,而非猎奇和消费这个“死亡游戏 ”。
编辑:张苇柠
房子降价“咕咚”来了? 2014-03-25 |
张军社:安倍又为整军备战制造借口 2015-07-03 |
薛家明:谨防电信套餐变向“消化”漫游费 2015-08-03 |
薛家明:市场才是衡量景区票价的“定盘星” 2015-09-07 |
楼市骤然亢奋,谨防风险潜伏 2016-03-04 |
“3·15”与日常监管相辅相成 2016-03-17 |
吹“水” 2016-04-28 |
大学生游学应量力而行 2016-05-10 |
如此“性格测试” 2016-07-20 |
价改攻坚年要谨防搭车涨价 2017-02-21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