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宣传视频《后浪》刷屏,引起网上热议。别的暂不论,演讲者说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这颇让人感慨。
选择的自由,有赖于制度、经济、社会等大环境,也要靠个体、家庭的努力。毫无疑问,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让更多人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以及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的能力。
我们小时候没有玩具,只能玩小石子,这时候是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的,而我们的子女可以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玩具,他们的困惑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要什么。怎么去满足孩子的选择,以及在满足他们的选择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选择的责任,这是当下家长普遍面临的问题。
5月5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了安吉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郭晋辰有收集各种小昆虫的爱好,让我想到了上述问题。
作为小小昆虫迷,郭晋辰已经拥有一个大大的昆虫屋,用来定时观察和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用他爸爸的话来讲,家里像个动物园一样,不光养锹甲虫、步甲虫等一般人叫不出名字的昆虫,还有青蛙、蟾蜍、壁虎等一般人不会养的小动物。“夏天到了,那些蝈蝈、蛐蛐也开始叫,晚上睡觉一闭眼,感觉是在野外露营。”
可想而知,为了满足郭晋辰的兴趣,家人是做出了一定牺牲的。特别是他妈妈,其实有点怕昆虫,但为不打击儿子的积极性,睁只眼闭只眼。
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家长都有。不管是家里鼓励的,还是自己想要的,小朋友基本都有几样兴趣爱好。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踢球,有人喜欢养宠物,也有人喜欢编程,很多不是父母自己能搞定的,只有掏钱的份。孩子发自内心的兴趣,其实是探索知识、走向专业的开头。古往今来,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点成绩的,几乎没有不是以兴趣为基础。因为有了兴趣,才有坚持的动力,也才有不断探究的毅力。
郭晋辰父母做得很好,在他小时候就能保护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家长若只是从经济上支持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选择的自由”,恐怕还不够,毕竟许多小朋友的兴趣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有的小朋友还不懂得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最终白白耗费精力。
所以,家长还要善加引导,让孩子明白选择是有成本和责任的。就说养宠物吧,有些小孩想养宠物的时候,会百般缠着爸爸妈妈,可等真正开始养了,却不会去照料宠物。最终,孩子的兴趣是满足了,可累苦了家人,每天忙着喂养宠物、打扫卫生。
更好的办法,是跟孩子讲清楚,要养宠物或者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没关系,但要学会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去面对各种任务和挑战。要养狗养猫,就要学会遛狗,当“铲屎官”,要养昆虫、水族,就要伺候好小动物的日常生活。现如今,许多小孩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却普遍没有学会担负起选择的责任。其实两者不可顾此失彼,否则“选择”越多,家长越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