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13日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超三成小学生网民学龄前就上网,且学习、听音乐、玩游戏位列未成年网民上网活动的前三位(中国新闻网 5月13日)
当下,互联网对于未成年人群体的渗透能力日趋增强,数据显示,32.9%的小学生网民有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而在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的背后,众多家庭、学校、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忧虑,网络世界光怪陆离,未成年人群体单薄的社会经验和浅显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面对互联网这个“美丽新世界”时的有效甄别和正确判断能力,因此,针对这一社会型现象级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严防死守”?而“低龄触网”前路几何?究竟是耶非耶?
正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实际上,民众对待未成年人“低龄触网”这一现象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作为大多数家长而言,更是没有必要“谈网色变”。要明白,互联网世界包罗万象,带给未成年人的也绝非只是影响其身心、人格健全发展的“网络垃圾”。根据调查表明,2019年有89.6%的未成年网民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较2018年的87.4%增加了2.2个百分点,且各类网上学习活动的比例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提升。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进参与在线学习的“正规军”人数庞大,且网络学习效率亦是有目共睹;其次,在信息沟通交流速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许多未成年人接收、了解社会热点信息、进行实时消息传递的第一渠道就是互联网,甚至利用网络搜索课本外的延伸知识点,在学习的基础上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扩宽知识视野,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都是通过网络,因此,因忧生怖,因噎废食,大可不必。
当然,面对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低龄飞行”,家长和民众的担忧也无不道理。随处可见的“网络垃圾”、诱惑力极大的“网游世界”、未成年人自身年龄结构偏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尚浅、思想认知不够成熟而容易被“网络歪风”吹“跑偏”等等,都是他们徜徉在网络世界时的“不安因素”,而若缺少了正确健康的引导与教育,“低龄触网”的负面效应便会无限扩大。
所谓“前路渐觉风光好”,既然“触网低龄化”已经存在,且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更是成为了未来互联网受众的趋势所在,那么“心有戚戚”便不如“积极引导”来的稳妥有效。
首先,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多措并举持续构建干净、安全、无忧的网络环境、将“净网行动”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尽快出台全面完整的网络分级系统,在源头上为未成年人织就一张“保护网”,在为其屏蔽网络糟粕的同时,更为这些“小网民”提供一个健康牢固的网络成长空间,才是根本所在。
其次,要加大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引导力度,培养未成年人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的能力,指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未成年人自身穿好“金钟罩”和“铁布衫”、练就一双洞察是非的“火眼金睛”,才是保护自己不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的“不二法门”。
正是“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来,在政策落实、措施有力、监管到位、教育引导等各方面的保障愈发完善的良好趋势下,“触网低龄”的发展态势也必然会呈良向好,毕竟,对于未成年网民而言,举家庭、学校、社会三力所共同给予的正向引导,才是他们置身于网络世界时,那扇最为坚固有效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