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是要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是制度基本的内涵
10月12日,因被要求改密码必须本人亲自来,7旬病重老汉被担架抬进工商银行西安纺建路支行营业所。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发社会关注。15日,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作出诚挚道歉,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并承诺,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客户,银行应当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特事特办,全力帮助客户解决问题。(10月15日新华网)
重病老人临时需要更改银行密码,只能由医院和家人抬进银行来完成。原本为客户利益安全考虑的“改密码必须本人亲自来”规定,反倒成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理由。这确实是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对此,舆论除了“旧恨新仇一起算”,吐槽银行的服务意识差之外,也有人质疑这是不人性化的制度惹的祸。
主观上,可以理解这种批评,但改密码事关个人金融安全,确实需要慎之又慎。就现实而言,这样的制度要求或并无不妥,如果仅此认为制度不合理,那未免和银行方面拿制度当做挡箭牌一样,陷入了狭隘的制度主义之中。
银行方面类似的服务偏差,还有拒绝环卫工倒水喝等,往往都拿“制度”说事——要么是有制度规定,要么是没这个制度要求,都是一种常见的“制度本位”的体现。所谓的人性化通融和人文关怀不仅很难看见,一旦有突破甚至会被视为挑战禁忌。小到企业服务态度差,大到无处不在的行政式刁难,都是这种“有制度,无制度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无视制度与刻板的执行制度,恰恰是制度文化和制度意识缺失的一体两面。
当然,将制度狭隘化理解又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完全为了要维护制度的刚性;另一方面,则纯粹是服务者自己图方便,拿制度当不作为的挡箭牌。这起个案中,以制度之名,不给予存在实际困难的老人予以通融,就属于后者。不可否认,这种局面的出现会因人而异,不乏个人素质和服务意识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它又是一个企业整体的制度文化和人文理念所塑造的产物。比如,在员工考核上,过于注重制度的执行,而非以服务结果为导向。这都会让制度偏离“更好地保障服务质量”的初衷,也与人性背道而驰。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是要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是制度基本的内涵。当原本好的制度异化为不近人情的“刁难”,企业需要消费者来配合自己的服务方式,公共部门需要个体来满足自身服务的便利,荒唐毕现。这些细节,不仅扭曲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立场,还使得服务成本和摩擦大大加深,也是社会粗鄙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逐渐构建制度,并树立制度意识,的确是一个进步。但这仍只是发挥制度生产力的第一步。如果制度只能被呆板的执行,仍是原始的教条主义作祟。如何树立清晰的制度文化,却又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问题,它还包括企业外部竞争格局的优劣,内部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分配合理与否,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是否对等,都有重大关系。为何银行方面的服务意识屡屡成为被诟病的靶心,这些方面都值得深思。
舆论关注之后,银行方面进行了道歉并称将对确有特殊情况的客户进行特事特办,这种公关意识值得肯定。但仍需指出的是,到底何为特事特办,怎样拿捏好特事特办的尺度,既最大程度方便客户,又不至于制造安全隐患,其实又考验制度被执行的弹性问题。可以说,特事特办虽然只是偶尔为之,但其实已经包含在健康的制度文化之中,它是一个自然而然被执行的状态,不需要太多的利益考量,对于契合制度文化而言,却并非特例。可以想见,一家有着良好制度文化的企业,一定能很好地拿捏这个度。这之后,真正的人性化与服务精神,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