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乔 杉:国际名牌不能名不副实
//www.workercn.cn2014-11-17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动辄数千元、上万元的国际名牌服装居然还会有质量问题?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最新公布的2014年第2季度流通领域快时尚服装质量抽检结果显示,65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多款国际名牌赫然在列(11月16日新华社)。

  能称得上国际名牌,卖出高价、天价,不仅牌子要硬,始终处于潮流前沿,而且面料质量也应该是最好的。可在各地质监部门相继公布的服装质量黑名单中,国际知名品牌频频上榜。比如,阿玛尼的一款连衣裙,耐湿摩擦色牢度不达标;宝姿的两款连衣裙,纤维含量不合格;马莎的衬衫和裤子,出现纰裂等多项问题。看到这些问题,只有一个感觉,国际名牌只剩下了一个牌子。

  谁抛弃消费者,终会被消费者抛弃。从理论上讲,只卖一个牌子的国际名牌,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消费市场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由于标签化、身份化、情感化叠加之下的品牌化消费心理的存在,在一定时间内,如果国际品牌问题不是特别严重——比如衣服一穿就破,材料一用就伤,很难产生致命的后果。换句话说,发生在这些国际名牌身上的问题,难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市场的道德力量,也需要市场的规范力量。

  有人讲,一些问题国际著名品牌,频频登陆黑名单,却仍在大型商场中广受追捧,与消费者有很大关系。一些消费者与理性消费可能还隔着一个太平洋的距离,但这是世界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而且必须接地气,消费者不都有火眼金睛,未必都能发现妖魔鬼怪;即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即使知其所以然,真要维权了,也要考虑成本与成功等问题。侵权难以认定、维权难以实现,在现实中可谓比比皆是,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指摘消费者难得糊涂,实在有些糊涂得可爱。

  一个成熟的市场,不仅是由理性消费构成的,市场上空悬挂的利剑,随时对魑魅魍魉产生威慑作用。还应该追问,监管部门去哪儿了?对消费者的实质性保护去哪儿了?最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购买到不合格产品,主要的处罚措施就是退货,对于有欺诈行为的,增加货款3倍的惩罚性赔偿。相对于身边的认定难、退货难、赔偿难,天价赔偿才是实实在在的威慑。

  其实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度明确了消协可提起公益诉讼。当初即有舆论质疑,为什么公益诉讼只能消协提起?现在还要来个空档接龙:消协去哪儿了?为什么不提起公益诉讼?诚然,公益诉讼不是万能的,但如果有人提起公益诉讼,等待这些国际品牌的,就有可能是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带来了威慑力,产生的“不敢”;常态化监管形成的有效性,产生的“不能”;道德情操的满血回归,产生的“不想”,这些都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