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张天明:除石化企业安全隐患有“怒”还得有办法
//www.workercn.cn2015-01-1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前不久,甘肃省兰州市有关部门向媒体发布通报,直指中石油兰州石化作为央企不履行社会责任,要求其向兰州市人民道歉,措辞之严厉非常罕见。兰州曾经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如今当地的石化产业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事实上,兰州只是中国众多“石化城”的一个缩影。

  石化产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制造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民生产业——交通运输、能源保障离不开石油化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石化产业来配套。与此同时,石化产业又与生态建设密不可分——尽管可以不断提高石化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但石化企业难免“跑冒滴漏”,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和消除安全隐患,生态建设将受到直接影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石化产业的选址,美国墨西哥湾是美国主要的化工基地,乙烯产量占全美88.9%;韩国乙烯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位置的几个地区;新加坡虽然陆地面积狭小,却是国际石化产业的重镇,主要原因是它的选址十分科学,而且在海上建人工岛、建裕廊化工园区,充分利用了海域的隔离与自净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石化产业的选址比较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突出表现为生产区与生活区混杂的“石化城”现象。与兰州一样,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大量石化、化工、医药等环境高风险企业,与周边的居民区、城镇、大学园区、旅游区交错分布,这对于空气、水源、植被等生态系统以及区域安全,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近些年,各地都曾出现石化企业引发的污染和安全生产事件,社会各界都在呼吁治理石化行业乱象。然而,一些化工厂虽在出事后有所整改,但很多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尤其是石化企业的规划布局仍未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跟不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不能任由“石化城”成为威胁地区发展的炸弹,正视石化行业存在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建设“美丽中国”,应逐步减少城市经济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尽快让“石化城”退出历史舞台。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城市不能搞大化工,中小城市也要量力而行。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制订“十三五”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安全需求,为公共利益和大局着想,破除短期利益和集团利益,真正对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负责。

  其次,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应把石化产业转移到合适的地方。比如,借鉴国际经验,沿海布局石化产业重大项目;比如,老石化基地可利用“飞地”模式,与新石化基地挂钩,做好产业梯度转移,通过腾笼换鸟获得设备更新改造的机会。

  此外,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将碳汇林收益、燃油税等用于石化企业搬迁,促进石化产业优化布局、提升能级。是否能把生态文明放在重要的位置,正在考验全社会的智慧,“××之怒”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要找到一个解决难题的办法,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达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