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保持战略定力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认真加以落实并执行到位。
习总书记考察吉林延边。(图片来源:新华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保持战略定力”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出现,与这些年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战略定力、缺少战略思维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战略定力的领导确实是一种稀缺资源,更多情况下,是换一任领导便重新制定一套战略,换一任领导就把前任定的东西推翻掉,造成各方面的巨大损失。一种可能是前任领导在战略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必须推倒重来,从而形成换一任领导定一套战略的错觉;另一种可能是,前任领导确定的战略并没有错,但新任领导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或者出于某些方面的利益考虑,不讲原则地推翻掉前任定的战略,另起炉灶,结果可想而知。
要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任何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没有科学、民主的气氛,就有可能出现一个人或极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进而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必须强调科学、民主在各项决策中的作用。
要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发展到底是为了谁,这是原则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决策失误的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这一问题。如果能够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很多问题也就不会发生。
要保持战略定力,就必须有良好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现实生活中官员出现各种违规行为,与现行政绩考核机制和考核体系不完善分不开。考核体系中强调的就是眼前的政绩,而不是未来的发展。因此,一些官员为了眼前利益,可以不顾长远利益,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如何在考核体系中突出“公”字,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要保持战略定力,还必须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规划,在一些领导眼里,就是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想为谁搞就为谁搞,使得规划成了领导手中牟权牟利的工具。所以,必须强化规划的重要性、法律性、规范性和强制性,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规划。即便发现问题,也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履行更改手续,而不能擅自更改。
总之,保持战略定力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认真加以落实并执行到位。(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
市场报:别让消费“瘸驴”拖了中国经济的后腿 2008-12-02 |
市场报:别让消费“瘸驴”拖了中国经济的后腿 2008-12-02 |
新华社:中国经济要看快慢,更要论好坏 2014-04-17 |
刘 铮:既要保持定力,更要奋发有为 2014-04-17 |
顾仲阳:定向调控,精准“打靶” 2014-07-07 |
经济日报:改革非坦途 红利不免费 2014-10-31 |
钟 声: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坚定力量 2014-11-19 |
洪观平:把握外贸发展提质增效“大逻辑” 2015-02-16 |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稳增长是对世界经济的重... 2015-02-28 |
石建勋:中国降息因应国际货币“宽松潮” 2015-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