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11月3日在上海开幕。本届展会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工业高端制造的成果,特别是我国的2015智能制造试点项目。我国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高精度VLBI引领嫦娥奔月以及刚刚下线的C919大型客机等在全球工业制造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的项目都在本届工博会上亮相,它们都是我国的科研机构和工业制造企业合作攻关,掌握了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结出的丰硕成果。
中国是个工业制造大国,无论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制造工业都对国民经济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制造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的制造工业也有自己的弱点,主要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导致工业制造虽然产值庞大,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
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确立了以GDP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在经济底子薄的时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中国缺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因此扩大投资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不二选择,而由于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耗时费日,不如投资项目上马能够立竿见影,因此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发展路径虽然确实保证了GDP的增长,但也导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的效益低下,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质量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走进工厂,中国的工业制造得到了丰富的“人口红利”支持,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价格优势,促使出口贸易一直居于高位。这种模式尽管经常在国际市场上引发贸易争端,但客观上说也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然而,它的一个严重的副作用是使政府对“人口红利”产生了过度依赖,忽视了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致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持久的竞争力。而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后,这种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产能的严重过剩,“人口红利”的消失,倒逼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经济转型。要从经济大国转身为经济强国,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通过转型构建起我国的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此,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因此,中国的制造工业必须坚决地摒弃以往那种盲目扩大产能的模式,而是集中精力攻克尖端科技,掌握一批自主创新技术。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创造了成功的先例。近几年在中国遍地开花的高铁尽管一开始遭受过非议,但由于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远程交通,其先进性也得到了世界公认。中国近期在一些国家的高铁项目竞标中胜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这种自主核心技术取胜。日前在上海刚刚下线的C919大型客机,也是中国集中资源优势自主研发出来的,在多项技术上处于国际航空业领先地位。正是由于这个缘故,C919大型客机还未试飞,已经得到了国内外21个买家的517架订单,而根据预测,在C919大型客机成功进入市场后,总销量有望达到2000架次左右,一个规模达万亿元的市场将由此开启。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勾画“十三五”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其中创新发展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本届工博会上展出的很多尖端项目,都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下,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的工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目前,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的下行,也使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固然应该采用适当手段稳增长,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暂时出现的这种困难而乱了阵脚,简单地重启以往那种依赖投资扩张、货币超发保增长的旧模式,使经济转型半途而废。只要牢牢地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拳头”,推动中国的工业制造走上新的台阶,中国就能够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经济建立起永续发展的新的平台。
陆娅楠:巨无霸火车厂,真的没必要 2014-09-15 |
钟 声:新常态,走入“智造”时代 2015-04-02 |
孙兴杰:德铁蛋糕与中国制造升级 2015-06-01 |
制造强国更是“智造强国” 2015-06-25 |
原 磊:蓄势待发的全球制造业 2015-07-14 |
冯其予:从战略高度推动工业文化发展 2015-09-23 |
光明网:谁的“中国制造2025”? 2015-10-15 |
“中国大飞机梦想”照进现实 2015-11-03 |
证券时报:“支柱产业”应回归于制造业 2010-03-09 |
证券时报:“支柱产业”应回归于制造业 2010-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