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财经

进一步完善粮价形成机制

乔金亮
2020-05-19 08:41:59  来源:经济日报

  粮食价格不仅关乎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关乎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粮食价格改革要寻找平衡点,统筹考虑国际粮价走势,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在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国内粮价,既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也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完善粮食价格机制,要积极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让有意愿有能力种粮的农民从中获得效益

  近期,国际粮价有所上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粮食短缺现象。有人认为,面对疫情,国内粮价应当大幅度提高,以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有人认为,进口粮食还是有价格优势的,生产粮食要消耗水土资源和物质投入,多产粮不如多买粮划算。笔者认为,以上观点都有偏颇。稳粮食的关键是稳价格,粮食价格要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持总体稳定。当然,粮价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推动临时收储政策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推动农业直接补贴向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适度规模经营方向转变。

  在国际粮价跌宕起伏之时,我国粮价始终能保持总体平稳。除了自身稳定的粮食产量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粮食价格是自成体系的,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在世贸组织规则下,我国对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实行1%的低关税,配额外实行65%以上高关税。即使配额完全用完,也不到国内消费量的5%。这使得进口粮食对我国市场冲击较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粮食产业作为特殊产业,其作用绝不能简单地以产业规模、产值利润来衡量。对于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使在国际粮源充裕情况下,粮食的全球可贸易量也仅相当于我国消费量的一半。当前,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事实再次说明,一有风吹草动,曾经便宜的国际粮价就不再便宜,关键时候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从国内来看,粮食价格对农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在农业各领域中,粮食比较效益最低。近年来,国内粮价基本维持在每斤一元钱出头,以至于有人惊呼,一斤粮食不如一瓶包装水贵。对农民来说,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对农村男性青壮年来说,种地正成为“鸡肋”。这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以至于出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流行语。

  当前,我国小麦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稻谷面积连续2年减少。这既有主动调整农业结构的原因,但也有种粮效益下降、农民季节性抛荒的原因。如果不算劳动力成本,种粮的年收益不过每亩几百元。如果算上劳动力成本,亩均效益已连续3年亏损。今年春播,早稻实现了连续7年面积下降后的首次恢复性增长,一个原因在于,国家公布的早稻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了1分钱。

  粮食价格不仅关乎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关乎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粮食价格改革要寻找平衡点,统筹考虑国际粮价走势,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国内外粮价倒挂,对粮食生产、收储、流通形成了一定影响。在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国内粮价,既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也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因此,要推动临时收储政策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目前,国家已经取消棉花、大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正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探索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实现价格低时补生产者、价格高时补低收入消费者的局面。

  完善粮食价格机制,还要积极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让有意愿有能力种粮的农民从中获得效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户均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如今,规模种地有效益、有前途,其利润可与外出打工或当地二三产业相匹配。今后要在优化粮食支持保护制度上做文章,推动农业直接补贴向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适度规模经营方向转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 中工时评:拒绝加班就必须赔偿用人单位损失?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法院一个有关加班争议的司法裁决视频上了热搜,也成为劳动法学界关注的热点。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