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何完成“线上”与“线下”的闭合循环,是移动医疗面临的“惊险一跳”。发展壮大移动医疗,需要借助医改政策的“东风”
最近,互联网医疗风起云涌,热得有点“发烫”。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争相进军健康领域。春雨掌上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获得7000万美元投资,挂号网获得1亿美元投资。投资者如此“豪赌”,足见互联网医疗魅力之大。
“台风口上,猪也能飞。”这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句名言。如果把互联网医疗比作幸运的“猪”,行业大势就是“台风”。有人预言,移动医疗必将颠覆传统医疗。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医疗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将被打破。在网上,预约、挂号、候诊、取结果等程序被大大简化,看病就医不再费时费力。不过,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触视叩听”。“线上”无论如何喧嚣,都离不开“线下”的托底。面对面的诊断与治疗,永远是医疗的核心部分。因此,如何完成“线上”与“线下”的闭合循环,是移动医疗面临的“惊险一跳”。
眼下,互联网医疗已经站在风口,准备起飞。然而,“猪”要想飞起来,并且飞得高、飞得远,仅仅凭借行业大势的“风”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医改政策的“东风”。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和钱的问题:医生哪里来?服务谁埋单?
医生是医疗的核心,也是最大的稀缺资源。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没有一批活跃的医生,都是纸上谈兵。我国大多数医生是事业单位人,一个萝卜一个坑。虽然多点执业已经破冰,但“玻璃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医生不是自由人,大多数医生只能受雇于一家医院,不能自由开办诊所。尤其是在大医院,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病人,专家们更是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既没有“上线”的时间,更没有“上线”的动力。因此,医生短缺,将成为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瓶颈”。目前,活跃在网上的医生,主要是小医院的低年资医师,大医院的高年资专家寥若晨星,难以满足网民需求。因此,只有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自由人”,实现全行业自由执业,才能真正解放医疗生产力。当医生团队或个人诊所越来越多时,医生就会愿意从“线下”走到“线上”,积累口碑,树立品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实惠。
移动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通过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干预数据,重在预防、预测、预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人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从而节约医疗费用。但是,现行的医保制度只为疾病治疗埋单,健康管理得不到付费,从而制约了移动医疗的发展。日前,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如果健康管理可以获得丰厚回报,“治未病”不再是“赔本赚吆喝”,移动医疗必将蓬勃发展。
移动医疗是一场健康革命。今后,居家医疗将会成为主流,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网上“私人医生”,“我看医生”变成“医生看我”。而医院的功能则会日渐萎缩,仅限于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甚至成为“临终接待室”。到那时,“猪”飞起来,就不再是个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