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与社会再次关联,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人心要先暖和起来
有组图片,最近在国外的网络上传播广泛:发型师周末走上街头免费为流浪汉剪发,清洁工打扮成超级英雄给儿童医院的孩子打气,老人铲雪发病、救护人员送完老人之后回来帮助扫雪……这些画面,让不同国家身居大城市的人们都感到了温暖。有外国网友留言称,真想马上走出去找个人拥抱。
现如今,城市生活条件日益便利,一个人生活并不是难事。人们习惯了孤独,甚至享受着孤独,但城市的温度却低了。“无缘社会”的概念由此而生。这个听起来有些古怪的词汇,出自日本NHK电视台的一档电视纪录片。该节目聚焦城市中的特定群体:没有要好的朋友,家庭关系疏离,没有固定工作,与家乡也很少联系。他们活着却无人关注,死了连尸体都没人认领,甚至姓名也不为人知。很多人因为害怕“无缘死”,在生前就签约“直送火葬”。“刚出生时那么惹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自己”,火葬场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令人心酸。
一定程度上讲,“无缘社会”是城市化带来的“副作用”。每个城市都在标榜生活便利、发展迅速,但没有意识到同时也带来疏离和孤独。人们的相互隔绝,主要源于城市化带来的新的人际关系模式。英国一项调查显示:英国独居人口数量,在1997年到2007年间增加一倍,占总人口数的12%。很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或教育机会而离乡背井,而老社区和诸如工人俱乐部等社交场所的消失,也使很多人失去了社交机会,日益边缘。此外,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地解决日常所需的同时,也使城市中的人们交往更少。
目前,“无缘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隐忧。如何变“无缘”为“有缘”,让城市人再次同社会产生关联?拍摄“无缘社会”纪录片的记者最后走访了位于日本和歌山县白滨镇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专门收留“无缘”人群,让他们过上集体生活,重新找到生活的归属感。他们中的不少人最终鼓起勇气,重拾与生活的关联,再次融入社会。
“无缘社会”中新型人际关系的成因很多,很重要的一项恐怕是个人主义的发展。正如英国《卫报》2013年的一篇文章所说,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中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导致了人们的孤立状态。这种状态正席卷全球,传统家庭为中心的文化开始土崩瓦解,从而让幸福和安全要另找地方安放。而重拾与社会的关联,实际上是一种再次获得幸福度和安全感的过程。美国学者曾对5000人进行了超过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通过与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的联系,幸福感可以得到迅速传播。
小时候,城市比现在有“温度”。早上出门,路上碰见的熟人会互问吃了没有;晚上回家,邻居奶奶会送来菜团子。放了学,小孩们成群结队地跑去跳皮筋踢毽子;周末起个大早,跟妈妈在菜市场与小贩讨价还价。那个时候,“城市”这个概念更温暖、更紧密。其实,与社会再次关联,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人心要先暖和起来。无论“有缘”还是“无缘”,我们都该主动伸出双手,主动创立关联。
郑昆林:为什么不幸福 2011-05-06 |
中国网:公务员压力过重皆因官场生存艰难 2009-12-29 |
姜泓冰:靠什么保证何老爹老有所养 2012-01-31 |
高 路:因孤独而消逝的童年 2012-06-11 |
赵 丽:温情的“慰问短信”应该再多些 2013-06-18 |
李银河:我宁愿当个人主义者 2013-06-24 |
风 平:英国的“国耻”与中国的孝道 2013-10-23 |
杜海涛:低头刷屏与抬头看路 2014-06-20 |
余建斌:人工智能时代的孤独 2014-08-11 |
马 涌:歌声何妨作桥梁 2014-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