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风 平:英国的“国耻”与中国的孝道
//www.workercn.cn2013-10-2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英国卫生部长亨特谈到,该国有几十万孤独老人被社会遗忘,这是“国耻”,并呼吁向中国学习孝道文化,吸取中国人照顾老人的经验。

    曾经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将孤独归因于个体原因,甚至归因于人格缺陷。但最近的调查显示,英格兰有80万“长期孤独”的老人,还有500万老人终日“与电视机为伴”。当孤独如瘟疫蔓延,那么多人都难逃厄运时候,再将之归因于个体性格的原因,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孤独是一种时代病,病源深植于社会文化的内核。个人主义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浪潮而勃兴,其核心命题就包括人格独立、个体解放。在个人主义的视野里,家庭,尤其是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更多被视为对个体和个性的束缚。在这种社会思潮之下,核心家庭随之兴起,相对应的,就是联合家庭、主干家庭等大家庭的衰落,直至大面积解体。大家庭解体之后,代际之间的契约和联系纽带必然受到削弱。

    个人主义的功过是非是过于宏大的命题,仅就家庭领域来说,大家庭的解体和核心家庭的兴起,确实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个性解放和自由选择机会。成年子女不必与父母同住,可以背井离乡,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自由自在,是传统社会里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但当期收益往往意味着未来负债,当这些子女老去的时候,他们的成年子女同样会离家出走,剩下他们空巢守望。老年期的孤独,就如同宿命一般轮回。

    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主要承担了经济保障,对于老人亲情的渴望、陪伴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往往无能为力。在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成年子女是老人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如果子女纷纷离家出走,甚至联系不上,老人就很容易被时代抛弃,被社会遗忘,成为孤独而静默的人群。亨特所言的“国耻”,并非指老年群体的贫穷,而是指他们的孤独。

    “国耻”的言下之意,即指老人的孤独不能仅仅归因于个体,整个国家都要背负责任。在物质生产、制度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密切契合,共同构筑的制度文化统一体面前,老人的孤独绝非个人选择,相反它几乎是命定的。这才是“国耻”的“耻”之所在。

    面对这种现代性的困境,亨特将目光投向中国,试图在孝道文化中求解。对此,首先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尔雅》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包涵了晚辈处理与长辈关系的时候,一系列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不仅如此,与“百行孝为先”价值观相应的制度安排,还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孝”在社会家庭领域的全面落实。如此,孝道文化不但使老人免受孤独,还使他们享有尊严幸福。

    但另一方面,骄傲之余我们也不能缺乏自省。传统的孝道文化,与传统社会的物质生产、制度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相契合,但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都与孝道文化一起,经受了巨大冲击。个人主义日益兴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核心家庭取代联合家庭、主干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空巢守望、忍受孤独,这些问题在当下社会一件不缺。甚至孤独的不仅仅是老人,如果过度强调“个体”的个人主义盛行,注重自我往往忽视责任,张扬个性难免人际疏离。没有了责任感和亲密感,在无边无际的人海里,个体终归成为“无根之萍”,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和虚无。

    英国的“国耻”说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他们对于中国孝道文化的推崇,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又提醒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做出符合现代性的阐释,使之焕发新的生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