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财政支持难以持续,个人账户面临亏损风险。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杨良初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之所以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过去把个人账户做小了。杨良初表示,“提高个人缴费率,是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的一个选项”。(5月7日《京华时报》)
有关养老金缺口的话题,近年来总是不时搅动舆论和公众心弦。必须承认,由于养老保险资金压力事关整个社会的保障网络安全,既然缺口已经形成,而且老龄化社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亏之措,缺口还可能继续扩大。因此,补救行动宜早不宜迟。但就目前的种种建议方案而言,仍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一些原则必须厘清。
首先,养老金现状与亏损数据的透明度问题。目前来看,不仅到底亏损多少有多个版本,如1.6万亿、2.6万亿等,甚至缺还是不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2014年曾表示,2013年职工养老保险总的收入将近22500亿元,支出18400亿元,当期的结余是4000多亿元。也就是说当期收支平衡是有结余的,没有缺口。但对于未来是否存在缺口,胡晓义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出一个止亏方案,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显然值得怀疑。
其次,将养老金的亏损压力向个人转移的解决思路值得警惕。暂且不论提高个人缴费率是否真的能够在根本上有效缓解养老保险的供需矛盾,这样动辄呼吁个体为养老金缺口买单的做法,所可能蕴含的信用风险必须正视。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公共性已然要大于保险属性。民众参保就是对于保障制度公信也即政府公信的一种“投票”,两者存在一种严肃的契约关系,民众有权利享有预期的保险收益。如果一有空缺,首先想到的就是靠个人多缴,既有推卸责任之嫌,又将伤及政府公信。
事实上,对于养老金的亏损压力,公众并非没有分担。比如,已经开始推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就可视为是公众对缓解养老金缺口的一种“让步”。但是,如果一味依赖于民众为养老金缺口买单,显然有失公平。有效而合理的补亏方案,必须建立在不伤害公众参保积极性和社保制度公信力的前提下。就此出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补贴,以此更好体现政府的社保责任,应该成为首要选项。
养老保险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对其的补亏必须要通过公共的方式。比如,至少让民众能够看见清晰的资金账单,到底亏空了多少,将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确保当前压力与长远压力的平衡?这些问题厘清后,才可能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设计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因此,相关专家的建言有其必要,但也要警惕这种只有“结论”而无“数据说明”的建言。总之,补齐养老金缺口需要通盘考虑之上的慎重对待,让个人来为养老金缺口买单的补救举措更应该慎之又慎,至少不能成为优先选项,对于它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不得不防。
新华网:养老保险“部分转移”打了多大折扣 2010-01-01 |
法制日报: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新举体现社会温情 2010-01-01 |
熊锦秋:“两金”远水难救股市近火 2011-12-19 |
养老金亏空 2011-12-28 |
林 坤:养老金缺多少钱不应成谜 2012-07-02 |
屈正州:忽悠农民的养老保险难称善政 2012-07-03 |
余丰慧:补充养老金缺口不需要增加个人缴费 2012-10-23 |
谁来弥补两万亿养老金账户亏空 2012-12-19 |
张 涨:提高养老待遇应尊重社会 2014-11-17 |
井桥夕:给养老金谜题多些阳光答案 201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