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泓冰:微时代的“失陪”隐忧
李泓冰
//www.workercn.cn2015-05-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成长需求

  家是什么?对中国人来说,家曾经是堂前萱草、围炉夜话,是严父庭训,是慈母灯下缝纫寒衣……家是至真至美至善的所在,是每一个孩子人生最温暖的起点。

  看看现在的许多小家庭,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晚炊之后常见的,怕是年轻父母握着手机边吃边刷微博微信,顾不上倾听膝下幼儿软软的稚嫩表达。都说现在进入了“微时代”,工作、社交甚至购物,都因互联网终端在掌中的普及,而绵延成了24小时无休。幼儿则抱着父母扔过来的ipad沉湎游戏,稍大的孩子独自沉埋于题海文山,等到了中学,孩子们自己也被“掌中宝”深深诱惑。

  这些浅淡的、片断的“微交流”,阻隔了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亲情。当你迫不及待忙着在电脑上、手机上刷屏发言、“晒”各种照片、忙各类点赞时,却忽略了声称“最爱的”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空寂。孩子和父母虽处一室却常无交流;很多父母虽然每天都在孩子身边,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真正的父母陪伴。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隐性失陪”。

  不少城市儿童,貌似有多达六位至亲长辈的贴身照顾,物质上未必匮乏,精神上却可能孤寂无依——“失陪儿童”受到的隐性伤害,重重叠叠,日积月累,迟早会酿成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难以下咽的苦果。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000个家庭的学前教育现状进行的长达5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失陪”现象相当严重,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托付式教育”“隐性失陪”和“父亲在教育中的缺失”。

  其实,这三个问题的指向是同一个——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严重匮乏,使父母和孩子互相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越是幼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积极陪伴。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成长需求。

  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长期的亲情疏离,影响不可忽视。能否再关注一下,城市里还有多少“隐性失陪”儿童呢?众所周知,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的孩子极易形成叛逆、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微时代”来得猝不及防,不少年轻父母漫不经心地放弃了对孩子的情感与精神滋养,所造成的家庭交流困境,正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倘若不加重视,任其发展下去,这份对童年的亏欠,不但永远无法弥补,更透支着未来。

  环顾四周,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亲情滋养,眼眸中不再有安宁和清澈,开始用怯懦、自卑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这个世界?当初为人父为人母,最初的欢欣过后,请记得,别对孩子“失陪”。否则,明天,这些孩子可能对家人、对社会都失去爱与温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