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官民互动下,痛击“奇葩证明”蔚然成风。本埠媒体也积极参与,近期更公开征集,应征的每天都有。
我看了一下,“奇葩证明”其实多不算奇葩。例如,证明你爸是你爸、你妈是你妈,有时是理所应当的,有的人为此还要去验DNA呢。当然,一般情况下不至于此,但该要证明的,你还是得证明,否则儿子随便带着一个什么人卖掉了父母的房子,恐怕就不稀奇了。多数证明,都可如此理解。
开证明的奇葩经历,可能比奇葩证明要多得多。例如独生子女证不奇葩,但开独生子女证可能很奇葩。昨天《武汉晚报》上有位李女士,怀孕期间丈夫去世,就开不了独生子女证了,因为此证要一家三口去开,现在孩子4岁了,证还没开出来。按说,这应是证明一下丈夫亡故就可以的事情,不知为何卡了壳。
有时候,证明像街头两车狭路相逢,各不相让:“你退”、“我不退,你退”。开证明时,有时会有几张证明互为前提的情况,开甲证明得有乙证明,开乙证明要有丙证明,开丙证明要有甲证明,转圈子还开不了,磨死你。
有人换了个工作,要开工龄证明,介绍了一些程序,听上去挺复杂,大概要从社区开始,网上网下,无纸有纸,最后人社局盖章。工龄证明的作用是办社保,有社保卡就有缴费记录,足可证明最低工龄有多长,原单位有离职证明,也可证明工龄有几年,这证明是否还一定要开呢?如果要开又是不是一定要从社区开始而不能直接到人社局,一定要网上网下而不能网上贯通呢?
靠证明(或凭证)来反复认证身份,这其实正是现代社会一个特征,远不像古代社会那样“自然”。但不必要的证明、没法办的证明、必要而又不好办的证明,共同制造了证明的奇葩景象。政府数据共享,应是方向。一个身份证号勾连起一个人所有的数据,不待你提交证明而服务已到达,这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无论数据化还是非数据化,对人的感受构成最大区别的,不是人与机器,而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自己服务”的区别。
太原晚报:环环相扣的枷锁 2012-12-07 |
董碧辉:人生需要70多张证吗 2014-01-07 |
长沙晚报:“办证难”呼唤公共服务升级 2014-04-25 |
杨朝清:“两孩办证苦旅”呼唤公共服务优化... 2014-04-25 |
杨团团:严格审核别成了繁文缛节 2014-04-29 |
邓海建:出生证“没纸”还是官僚做派没治 2014-11-18 |
唐 华:开不了出生证明,除了没纸还缺啥? 2014-11-18 |
顾 骏:如何让“证明”不再“无厘头” 2015-05-14 |
易国祥:“群众承诺制”是个好办法 2015-05-19 |
孟繁达:为了证明我是奶奶的孙子 2015-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