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气象部门的“真金白银”、老百姓眼中“太好挣的钱”——雷评,终究没逃过被割肉的命运。据法制晚报报道,中国气象局在简政放权媒体通气会上称,取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等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切断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审批部门存在的利益关联。这被舆论视为是气象部门对总理批评的回应。4月2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曾斥责中介评估乱象,一口气举出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十多个例子。
就其合理性而言,每个“评”都是一道关。既然是关就得有个把关的人,在一个项目开工竣工之前,政府通过审批和审核的方式保证他们在法律的框架里运行,这是政府分内的事。环境保护事关长远发展,能不慎重一点吗?南方多雨,我国又是个雷电灾害频发的国家,雷评不做,人们又如何能放心地住进房子里去呢?企业都有逐利的天性,能省的钱它多一分都不愿意花,你不管他就可能不顾,你不把关,常常意味着放任自流。所以“评”本身并没有错。做雷评是要购置设备、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成本的,这也不同于义务教育这一类普惠性质的政府服务,没有理由要求财政为这种服务买单。
问题是怎么评,由谁来评。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下属的企事业单位把活都包了,或者自己指定一两家机构,不通过它们,根本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这就不合理了,一个事情一旦被个别机构把持,就很容易滋生腐败也容易演变成垄断,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你只有缴钱的份。虽然此类收费有物价部门管着,但收费标准、成本核算说到底只是评定部门自己出方案,物价部门再审核一下而已。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有失真的现象,难免有官官相护的可能,总归不如市场竞争来得可靠。就拿雷评这件事来说吧,虽然很重要,也很有技术含量,但它确实没有重要到、也没有复杂到必须由一两家机构垄断的地步。
人们并不反对各种“评”,但对依附着“评”过小日子的“红顶中介”非常反感。施工、检测、审批,甚至用什么设备,用哪家的设备都是一条龙的,在一个说一不二的制度下,你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质疑的权利,连讨价还价的权利也没有,因为人家没有必要来理你这个茬。经就是这么被唱歪的,央视就曾经报道过某省的防雷检测,十年前就几千元,如今一路暴涨到了十几万,甚至数十万,比周边的韩国日本还贵,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中国气象局“取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等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切断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审批部门存在的利益关联”,相较于前半句里的让利于民,后半句的与利益切割更重要,每个“评”的后面都站着一个红顶中介,红顶中介的背后又站着利益。总理批评的是各种莫名其妙的“评”,其实指责的是各种见不得光的利益输送。切不断利益的联系,再多的民营机构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切掉利益,再不发达的市场也能培育起来。
气象部门取消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固然可喜,但人们更希望看到在服务市场化上迈出切切实实的步伐。属于政府职能的、不该收的钱一分都不能收,市场能提供的服务,就应该推向市场,政府不仅不应该插手,还应该从已有的利益纠葛中退出,改当一个监管者的角色。政府的手越短,市场的能力越强,这是被各种行业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道理,用在各种各样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上也一样成立。
刘 敏:能源资源的权属管理需慎重 2012-06-25 |
汤嘉琛:连风都想管,权力之手伸得太长 2012-06-26 |
倪伟龄:“天风日照”权属之辩 2012-06-27 |
崔 滨:有些审批是守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2012-08-24 |
陈家喜:用法治化方式约束行政权力膨胀 2013-03-19 |
审批放权关键在剥离利益 2013-04-22 |
刘武俊:行政审批改革要做好“加减乘除” 2013-10-15 |
孙连宇:办证时的“天价工本费”及其他 2013-10-15 |
新闻观察:从“长征图”说行政审批当有破有立 2014-02-18 |
从“长征图”说行政审批当有破有立 2014-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