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小佳:面对成功,能否多点“另辟蹊径”的勇气
//www.workercn.cn2015-06-2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讲述NBA巨人诺维茨基传奇人生的纪录片《完美的投篮》亮相申城。这部纪录片讲述了这架“德国战车”如何从家乡的地区级联赛脱颖而出,一步步进入NBA并率领达拉斯小牛队勇夺2011年总冠军的成长历程。

  诺维茨基的成功,有那么点另辟蹊径的味道。众所周知,足球是德意志的血脉,而出生于德国的诺维茨基却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白人篮球明星之一,成为公认的美国NBA 顶尖得分王。但是谁又能想到,长得高对孩提时代的诺维茨基来说并不是快乐的记忆。最初他被老爸说刷墙不用爬梯子,被同龄人称作“电线杆”、“傻大个”、“大骆驼”、“怪物”,当他试着像别的孩子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在足球场上却找不到玩伴。假如以社会评判标准来看,足球踢得好的德国人才算成功,打篮球有什么发展前途?但实际上恰恰因为选择了篮球,才成就了诺维茨基的人生。诺维茨基的故事之所以值得玩味,是因为他不以世人眼光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自己具备特长和有兴趣的领域,不断坚持下去。

  在现实中,人生道路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人们总是被社会的洪流推着做出种种“一窝蜂”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未必就是最优的选择,更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比如,求职就业总是盯着“热门”。只是没想到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热门成了冷门,而新的行业又不断产生成为新的热门。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高材生经过一段社会历练后,一副累得不堪重负的样子。他怨自己当初进错了行业,到了一个不具有自己优势的陌生行业。可问他为什么不换换呢?他说,干了这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放弃这些,再从零做起,觉得亏。再比如,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奔波于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等。以学弹钢琴为例,有统计,北京上海各有10多万琴童,在全国这一数字会更多,但有多少孩子能真正领略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最终能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社会评价标准无意义。沿着一个被证明更容易成功的路径走,通常失败的风险会更小,但具体到每个个体,如此路径依赖并不一定总能带来同样的成功,更不一定普遍性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而“挑战社会观念”当然更需要勇气,例如,姚明在功成名就之后,还曾经被港大学生问,“长得这么高,在读书的时候会不会被同学揶揄像一头怪物?”如果神经不够粗壮,一个普通人要常常面对此类令人尴尬的问题,难免会感到不快和沮丧。这些都或多或少地让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倾向于从众而非坚守内心。

  从更大的范围看,人生道路、成功观、社会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形成。如果人们拥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就会有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要有更多样化的成功,就需要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个体也要有对自身的自信、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有在不断试错中抵抗挫折的耐力、有不简单地按照别人的观念评价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的勇气。

  古今中外,与诺维茨基类似的成功故事并不少。例如,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从小命运多舛的贝多芬、身患卢伽雷氏症的霍金,以世俗眼光看,他们太不幸了,但他们都通过勤奋努力在不同领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要让这些故事从被单一成功观所遮蔽的角落里走出来,去激励更多人“真正找到心灵的归属”,呈现自己人生的精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