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作文《泪》让无数网友揪心。12岁的凉山州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伍木描述了母亲离世前的场景。4年前,父亲已去世。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强调,在近年同政府的沟通中,了解到政府在扶贫、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自然、观念等诸多条件限制,要改变大凉山的状况恐怕还需要更多力量。(8月5日《北京青年报》)
山可凉、《泪》可凉,人心从未凉。公众因小女孩木苦依伍木的悲惨遭遇而心碎,这是情之所至。但在看完新闻、流过眼泪之后,我们不能仅仅“哀其不幸”,还应该主动作为,最好能让大凉山“暖”起来。这便是人间大爱。
正如如索玛慈善基金会负责人所言,大凉山地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观念相对落后,发展起来十分吃力。尽管当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距离“凉山变暖”仍相去甚远。既然当地政府无力独挑重担,社会力量不妨主动站出来“补位”。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有主意的出主意。一人添一块砖,或许就能让大凉山早日脱贫致富,就能让木苦依伍木之后再无“木苦依伍木”。
也许有人会说,大凉山之路“漫漫而修远”,身不能至“爱心”向往之。也许有人会说,人微言轻、身无长物,只能在网络上捧个人场,不能在现实中捧个钱场、智场。但须知,“大凉山”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小女孩木苦依伍木也不是绝无仅有。笔者曾在东部某省份任村支部副书记,亲眼目睹过很多孤寡老人、受灾群众和因病因事返贫的困难户。他们便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大凉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木苦依伍木”。力所能及地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样值得去做。
总而言之,爱要大声说出来,更要亲手做出来。“凉山暖风”不能只是靠官、靠权、靠指标、靠政府,更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用“体温”去汇集。传说中的爱心使者也不一定非得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两只说干就干的手就完全足够了。让我们从搭把手做起,从让一次座、捐一次款、献一次血做起,将“善念”转化成“善行”,不断凝聚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正能量,进而将天下所有的“凉山”吹得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