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雅 婉:用点滴善举撑起露宿者尊严
//www.workercn.cn2015-08-11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网络无界限,早前纽约一名发型师为露宿者义务理发,露宿者看到自己整洁的仪容后露出的笑容在网络上被疯转。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本地,你会发现,这样的善举也在我们身边发生。日前有媒体报道,多个专注“露宿者关怀”的社会组织近年来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露宿者重建自信,“义剪”只是一个开端。

  重建自信,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易事,尤其对露宿者这种社会底层来说,爬起来远非想象中容易。根据统计,广州有不少露宿者处于三四十岁之间,正值人生的发展期,他们或因工作失败一蹶不振,或因家庭原因一走了之,或因生意失败流落街头……境况各不相同,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生命宽度都不应该止于此,他们有能力重新回归社会。

  于是,关怀对他们来说就像雪中送炭。而这里说的“关怀”并非传统的“送物”,就拿广州市内多个社会组织的关怀模式来说,他们对露宿者的关怀已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赠予。冬天送棉被、夏天送风扇或许能把露宿者的栖居地变好,但心灵沟通才能真正修补那颗对社会、对自己已然失望的心。一方面,社会组织长期开展义剪活动、建立城市加油站,为露宿者提供条件整理仪容,至少让他们看上去不再肮脏不堪,不再让人不敢靠近,他们才有了成为普通人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些获得政府专项资金的社会组织用沟通、聊天的方式试图走进露宿者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甚至开展职业培训班,助他们重拾工作技能,走出阴霾的人生。这些心理建设,是送米、送盐、送温暖的升级版,更是当下露宿者所需。

  由此看出,广州的“善”是不停步的“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善举的方式是其最大的特点。而这些社会组织的关怀模式,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成绩——不少露宿者已经不再流浪,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或去当保安、派传单,重拾人生价值。这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值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尤其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公益创投给这类组织更多的机会、资源帮助露宿者,让关怀成为救助模式的主流。

  广州是首善之区,广州人包容、乐于助人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城市文化,体现这座快速发展的都市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份向心力引领着人们从善。在变幻莫测的未来,但愿“善”依然能成为广州最美的化妆品。(雅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