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何分配医疗资源,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推行网络预约挂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分诊制度
最近,北京儿童医院推出挂号新举措,除了急诊,所有挂号实行预约制。昔日熙熙攘攘的挂号大厅如今空空荡荡,“井喷式”窗口挂号变成“舒缓式”网上挂号。虽然有人不习惯,但多数人表示理解。
中国人看病,历来没有预约的习惯。无论大病小病,说走就走,直奔“三甲”。到了医院,挂不上号着急,等得久了也着急。看一次病,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由于患者看病不预约,医生出诊前无法预知患者数量,一旦人满为患,只能不停加号,本来半天门诊,常常拖延成一天门诊。医生看得累,患者等得苦。医生感慨看病乱,患者抱怨看病难。
预约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其深层含义是秩序、礼貌、尊重。在英国,笔者曾有过一次尴尬的经历:和一位教授约好见面,因为早到了10分钟,笔者习惯性地敲开了门。结果,教授一脸不悦,说还不到预约时间,又关上了门。10分钟后,教授准时开门见面。事后反思,自己因不遵守约定时间,打乱了对方的计划,确实失礼。由此想到看病,如果人人都能提前预约,医生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比如,上午出门诊,预计看多少病人,心中有数;下午做手术,预计几点开刀,准时到位。如果病人都不预约,医生的计划被打乱,引发连锁反应,就会殃及更多患者。
预约看病,体现了对医生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都需要看病。因此,如何分配医疗资源,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是一种稀缺产品,供求比例严重失衡。作为患者,谁都想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但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数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敞开供应。如果按照窗口排队挂号的方式,先到者先得,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实际上不公平。因为最需要专家诊断的患者未必能够挂上专家号,而并不需要专家诊治的普通患者却有可能挂到专家号。这就意味着,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例如,让知名专家看常见病,就是浪费和挤占优质公共资源。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根据病情需要分配号源,把最合适的病人送给最合适的专家。如果能够精确预约挂号,让每个病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医生,就可以较好解决医疗的公平性问题,让生命权得到更好的尊重。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精确预约挂号?这也是解决看病难的一个核心问题。医疗行业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多数患者无法判断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谁都想挂最知名的专家号。如果仅仅将窗口挂号改成网上预约,只是把排队从“线下”移到“线上”,依然无法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相对于海量的需求而言,专家号如同沧海一粟。既然专家号是稀缺资源,必然会出现盲目挂号和恶意抢号现象,“号贩子”从窗口走到网上,有刚性需求的患者还得买高价号。因此,全面推行网络预约挂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分诊制度。一是把部分号源放到基层,让基层医生协助分诊,强化基层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把疑难重症患者送到专家手里;二是把部分号源放给专家本人,让专家通过网上交流,主动预约合适的患者,实现“我的门诊我做主”;三是网上挂号增加分诊功能,预约专家号,先过分诊关,网上负责分诊的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陈述和病情需要,为其预约合适的专家。多措并举,预约挂号制度就会越来越完善。
俗话说,积习难改。推行预约挂号制度,就是要改变中国人“有病乱投医”“全国人民上协和”的习惯,从而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当中国人普遍养成预约习惯,像约会一样去看病,大医院就会告别“战时状态”,医患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长江日报:当法官也变成双面人 2008-11-13 |
长江日报:当法官也变成双面人 2008-11-13 |
大众日报:1300%的药品利润是怎样“炼... 2010-05-18 |
陈一舟:“剖腹自医”是社会的痛 2011-05-24 |
殷国安:公立医院怎容“干部病房” 2012-08-15 |
深圳特区报:给“病不起”的痛画上休止符 2013-01-17 |
白剑峰:“人死医院赔”不能成惯例 2013-04-26 |
白剑峰:消除医患之间的戾气 2014-02-28 |
五星级产房 2014-05-05 |
新华每日电讯: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日常生... 2015-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