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希望你们能够放慢脚步,选准方向,打好基础,不要急于发表多少文章,不要过早地担忧就业前景。”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在致辞中劝勉新生“倾听内心、沉淀自我”。(9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板凳须坐十年冷。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按照这个定律,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至少需要五年。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之前父亲已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第九号协奏曲时,练习了何止1万个小时。
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春礼劝勉新生不要急于发表多少文章,既是教育者的谆谆教导,也有科学依据,有利于学生倾听内心、沉淀自我。不过,希望虽好,需有制度保障才行。
现在,论文不仅是各行业评定职称的必需品,也是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毕业的硬杠杠。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级学生,包括334名本科生、14279名研究生和来自50个国家的244名留学生。对硕士研究生来说,要想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需撰写一篇3万字以上的学位论文,并至少在其所学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相应学业,又要撰写学位论文、发表文章,没有点“只争朝夕”的精神还真不行。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学位论文和搞定核心期刊论文,连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拿不到。至于博士研究生,年限不那么紧,但学位论文及论文发表数量要求更高。这不仅催生了“论文买卖”、“论文抄袭”等乱象,也让一些学生心浮气躁,将原本的学术研究异化成一味追求发表文章。
让学生不急于发文章,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从制度上尽可能取消或减少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让他们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做研究;或者从另一个维度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将学生引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上。广东省人社厅和省科技厅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就提出科研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中可代替论文。类似做法,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借鉴。
白春礼:学习纲要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 2010-07-23 |
中国网:实施“院士退出制”杜绝兼职过多 2010-06-10 |
石城客:“风流博导”被刑拘,监管失灵须修补 2011-07-22 |
徐立凡:GDP有质量增长方能少泡沫 2012-07-31 |
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的院士应当退出 2014-01-07 |
毕 舸:院士造假推荐人应担责 2014-01-08 |
赵应介:院士评选理应杜绝政府“推荐生” 2014-06-10 |
邓子庆:怎样打破“院士终身制” 2014-06-12 |
蒋建科:院士称号本应很纯粹(析院士制度改... 2014-06-30 |
反腐良药 2014-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