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4日,民政部网站发布《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志愿者将被赋予国家统一编号,这为同一志愿者在不同系统间志愿服务记录转移接续打下基础,也会增强其个人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热情。(9月15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对之加以规范和引导,正越发成为全社会亟待思考的问题!而最新发布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同样是为了就此给出对策。赋予志愿者以国家统一编号,提高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凡此种种的举措,都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来建构志愿者的数字身份,继而将之纳入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之内。理论上,此一变革将强化志愿者们的自我认同,鼓励其创造出更多价值。
倘若单纯从技术维度看,“统一编号”只是为了便于数据梳理而已。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实现“志愿服务记录的转移接续”;然而在文化心理层面,我们更愿意将“志愿者编号”视为一个授誉的过程。“国家统一编号”的唯一性,以及由此衍生的仪式感,都传递出一种严肃的公共认可与使命托付。藉此,志愿者们势必会获得充分的激励,来与那些拥有“共同身份”的人一道,继续守护共同的信仰和事业。
赋予志愿者国家统一编号,可以极大打破志愿服务原本的“时空区隔”,使得跨时间、跨空间的志愿者流动,成为可能。由于数据实现了完整记录、充分共享,志愿者们将得以避免诸如“多次登记”、“重复培训”等等麻烦。从长远来看,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运用前景令人期待。它一方面可以让公益项目与志愿者的高效匹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及身份粘性。
在业已具备相当体量的前提下,志愿者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在于专业化、整合化、精细化。而这一切,显然都需要以健全的数据库做支撑,需要以数据的转化利用为实现路径。需要重申的是,所谓“志愿者行动”,与生俱来带有极强的民间自发性。这意味着,任何形式的官方介入,都必须慎之又慎。对志愿者进行编号,一样只可以基于自觉自愿,而不能成为强制的、排他的选项。
李长云:志愿服务不只是微笑 2011-10-21 |
人民日报:让志愿服务的领域更宽广 2009-12-07 |
吴杭民:志愿服务制度化,公务员擦鞋常态化 2012-05-22 |
马立明:乐行善举让深圳充满希望 2012-12-05 |
张玉林:与空巢老人结对好 2012-12-19 |
新京报:巴中城管还有多少“志愿者”在潜伏 2014-05-27 |
人民日报:让志愿服务的领域更宽广 2009-12-07 |
中国网:为志愿者行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8-12-06 |
中国网:为志愿者行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8-12-06 |
桑胜高:志愿服务记录权威不容侵犯 2015-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