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周末就是中秋节,因为调休关系,今年的中秋只有周末两天假期,这让许多外地上班族十分纠结。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7成外地职场人今年中秋不打算回家。然而,这样一个传统节日没有子女相伴,让不少“空巢老人”倍感寂寞。网友称,南京一位独居老人,为了感受“团聚”,甚至打算额外付钱请保姆陪其一起过节。
中秋月圆,本是寓意团圆。儿女不能回家,独居老人欲花钱雇保姆一起过节,看到这则新闻,着实让人心酸。诚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强压力、假期也只有两天,但这些因素不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搪塞父母不回家与之团圆的理由。笔者在此建议,放下案头的工作,回家陪父母吃顿团圆饭,让中秋回归“团圆”的本义。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庆团圆、凝亲情等文化内涵,这是中秋节和国庆、五一等节日的本质区别。因此,中秋节应该是我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上,认真审视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时间窗口,应该是放慢生活节奏、体验亲情之美的宝贵时段。就如儿时一样,一家人围坐在庭院的葡萄树下,桌上摆着月饼、自产的花生、红枣,头顶是无瑕的月亮,每个人的内心都充盈着幸福,被浓浓的亲情包围。
然而,现实的尴尬是“月圆人未圆”,工作忙、假期短、负担重成为中秋“不回家”的普遍原因。时下,许多人只把眼睛盯着商场里的月饼,却忘记了头顶上的月亮;只盘算着中秋能够拿到多少福利,却忘记了远方的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计算一下“能和父母相处时间还剩多少”,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但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么只剩30来次了。每次5天,抛去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30年总共不及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计算,当我们用“多少”这个词儿来计算与父母见面的次数时,才发现这份感情原来是那么的宝贵,而我们却无情地挥霍。与其想着日后如何孝顺父母,不如现在开始就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中秋月圆恰是与父母家人团圆的最美好时刻。
皓月当空,阖家团圆,品饼赏月,其乐融融。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电话和微信都代替不了面对面的问候拥抱,不要让团圆的习俗走远,更不要让白头父母寂寞守着孤灯抑或雇请保姆过节。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去推动。回家,让中秋真正回归“团圆”的本义。
光明日报:“养儿防老不道德”与“常回家看... 2009-01-12 |
淳 晶:中秋“睡过”了,国庆怎么过? 2010-09-28 |
过年回谁家 2011-01-28 |
博 源:民族传统应坚守 2013-02-18 |
冀卫军:空巢老人的心里话 2013-09-17 |
刘义杰:从“物质年”到“情感年”究竟有多远 2014-01-16 |
吴云青:过年尽孝,当学“中国好女儿” 2014-01-22 |
春节莫做“低头党” 2014-01-30 |
马若虎:“回家过年”与“过年回家” 2015-01-28 |
毛同辉:“逆春运”,别样的团聚,别样的年味 2015-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