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广州文化公园于9月26日~10月7日间举办的中秋灯会,以“丝路寻梦”为一大主题,通过展现一带一路的特色元素,点亮国人追梦的主题。迄今文化公园中秋灯会已满60周岁,文化公园将中秋灯会的历史照片经整理后进行展示,重温光辉岁月。
中秋节与灯何时结合不得而知,苏轼诗《中秋见月和子由》有“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句,可窥端倪。文化公园的中秋灯会,镌刻了老广满满的、甜甜的回忆。1956年秋,中秋灯会在文化公园首次亮相,一时间,广州万人空巷。一年之后,1961年中秋灯会,展出花灯近千盏,展期1个多月,观众达100万人次,因此享有“千盏花灯、百万观众”之美誉,活脱脱一个广州中秋嘉年华会。从一些历史照片可见,当年之灯造型简单、工艺粗糙,与今时之先进工艺、精湛技术不可同日而语(如美轮美奂的广州国际灯光节),但在纯真年代,快乐是如此之纯粹,笑脸是如此之无邪,“开心”两字就写在市民脸上。
屈指算来,文化公园中秋节灯会已年逾花甲,堪称“最长情的灯会”。成就一桩美事,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少。当年,“三才”皆备,水到渠成,成就了这么一个中秋灯会,顺理成章。当“时”与“人”不断变化,中秋灯会还能一如既往,60年不离不舍,办到了今天,实属难能可贵。要知道,当下的时代,新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大众娱乐从方式、形态到载体、内容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可以解决大众娱乐大部分需求,传统中秋灯会还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需要定力与智力。
60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将一个蹒跚学步的黄口小儿雕琢成含饴弄孙的小老头,也能让一个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城市传统文化品牌,代代传承下去。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包括中秋灯会在内,传统文化活动要在“变”与“不变”间花心思。以“不变应万变”,不敢越传统一步,传统就可能成为杀死自己的人。年年都那几种灯,给老年人聊作怀旧之物尚可,年轻人哪有兴趣逛?就算这一代年轻人老了,也未必有心思看“小儿科”。反过来,“不求新毋宁死”也不合适,完全告别传统,要比现代气息,你还能比得上国际灯光节不成?传统不能丢,丢了就成空壳了,没魂了。关键在于,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如何取舍、融合。
灯光是现代的,现代灯光技术在迅猛发展,作为中秋灯会,充分利用现代灯光技术,为我所用、为我增色,这个必须要“变”,且常变常新,不必拘泥于传统。必须坚守的是传统艺术,它才是中秋灯会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个可以不必太紧跟时代,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皮影等,地方特色中的广绣、广彩、粤剧等,都可以成为主题元素。让老年观众怀旧,让年轻观众认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功德无量。
盘点:2010年十大焦点评论 2010-12-27 |
广州日报:守护道德底线,“我”当何为 2011-10-18 |
连海平:“制假售假者5年禁入”体现法治尊严 2012-06-27 |
电子抓拍违章不扣分合理吗? 2012-12-26 |
连海平:民办学校教师苦,收入只是其一 2014-09-26 |
减少死刑罪名是法治文明进步 2014-11-02 |
广州日报:别让上下班耗掉幸福感 2014-11-25 |
电影的“票房论”与“人心论” 2015-04-29 |
连海平:院士遴选,去利益化比去行政化更紧迫 2015-08-03 |
连海平:除了保安,还应给富余教师更多选择 2015-09-23 |